臭黄荆根
《中华本草》:臭黄荆根
拼音注音
Chòu Huánɡ Jīnɡ Gēn
英文名
Root of Privet-like Premna
出处
出自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.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收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臭黄荆,灌木,植株高1-3m。多分枝,细弱,幼时有短柔毛,老时无毛。单叶对生;有短柄或近无柄;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1.5-8cm,宽1-3cm,基部楔形,全缘或中部有3-5钝齿,先端急尖至尾状尖,两面疏生柔毛,背面有紫红色腺点。聚伞花序顶生,呈圆锥花序状,被柔毛,长3.5-6cm,宽2-3cm;花萼杯状,长约2mm,5浅裂,裂片长约1mm,圆形或三角形;花冠黄色,长3-5mm,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,先端4裂,略呈二唇形,上唇1裂片宽,先端截平或微凹,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;雄蕊4,2枚稍长;子房无毛,上部有黄色腺点。核果倒卵球形,长2.5-5mm,宽2.5-4mm。花、果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归经
脾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。主痢疾;痔疮;脱肛;牙痛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复方
①治红白痢疾:臭黄荆根、红斑鸠窝各一两。煎水服。②治虚肿:臭黄荆根四两,小茴香根一两。炖肉吃。③治痔疮:臭黄荆根、八月瓜根、黑丁香根(鲜)各一斤。切成片,炖猪大肠头服。五天一剂,治愈为限。(选方出《重庆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清火,治牙痛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除风湿,清邪热。治痢疾曰久肿胀,痔疮,脱肛,牙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臭黄荆根
拼音注音
Chòu Huánɡ Jīnɡ Gēn
出处
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根。9~10月采。
性味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性凉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凉,味苦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久痢,虚肿,痔疮,脱肛,牙痛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清火,治牙痛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除风湿,清邪热。治痢疾日久肿胀,痔疮,脱肛,牙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;或炖肉。
复方
①治红白痢疾:臭黄荆根、红斑鸠窝各一两。煎水服。
②治虚肿:臭黄荆根四两,小茴香根一两。炖肉吃。
③治痔疮:臭黄荆根、八月瓜根、黑丁香根(鲜)各一斤。切成片,炖猪大肠头服。五天一剂,治愈为限。(选方出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五代同堂根
- 地蜂子
- 丝绵木
- 芥子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金瓜草
- 马蓼
- 三叶崖爬藤
- 小牛肋巴
- 蛤蚧
- 团叶鳞始蕨
- 金刚刺
- 红钉耙藤
- 鸭卵
- 臂形草
- 白果根
- 山黄豆藤
- 牛耳朵
- 大叶黄杨叶
- 斑楮头红
- 大黄草
- 独一味
- 红丝线
- 麦冬
- 使君子根
- 大伸筋
- 莲蓬草
- 饴糖
- 山峰西番莲
- 大萼鹿角藤
- 猴楠
- 省雀花
- 鹿藿
- 苘麻子
- 油头草
- 止咳菊
- 杠木
- 皂荚
- 鸡娃草
- 十字苔草
- 大肺经草
- 少年红
- 鳣鱼肝
- 紫草茸
- 早禾树
- 金钟花
- 山茶子
- 海风藤
- 白螺蛳壳
- 脆蛇
- 山蚂蝗
- 小黄鼠狼
- 曲花紫堇
- 逆阿落
- 球花紫云英
- 猕猴梨
- 红白二丸
- 见风消
- 黑升麻
- 臭黄荆
- 膜蕨囊瓣芹
- 一颗针
- 猫头
- 大红青菜
- 大草蔻
- 兰花石参
- 石彭子
- 漏斗菜
- 朱砂莲
- 韭菜莲
- 鸡爪七
- 牡荆茎
- 水蓼
- 红轮千里光
- 午时花
- 白芥子
- 小发散
- 栲栗
- 枇杷芋
- 石楠
- 马骝卵
- 刺栗子
- 老虎姜
- 蓝锡莎菊
- 铁浆
- 大鳞毛蕨
- 蔷薇叶
- 榼藤
- 黄水枝
- 黑头草
- 滑背草鞋
- 羊须
- 尖子木
- 山乌桕叶
- 大果臭椿皮
- 山枝仁
- 四叶草
- 三筒管
- 毛五加皮
- 猪胆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