臭黄荆根
《中华本草》:臭黄荆根
拼音注音
Chòu Huánɡ Jīnɡ Gēn
英文名
Root of Privet-like Premna
出处
出自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.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收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臭黄荆,灌木,植株高1-3m。多分枝,细弱,幼时有短柔毛,老时无毛。单叶对生;有短柄或近无柄;叶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1.5-8cm,宽1-3cm,基部楔形,全缘或中部有3-5钝齿,先端急尖至尾状尖,两面疏生柔毛,背面有紫红色腺点。聚伞花序顶生,呈圆锥花序状,被柔毛,长3.5-6cm,宽2-3cm;花萼杯状,长约2mm,5浅裂,裂片长约1mm,圆形或三角形;花冠黄色,长3-5mm,两面均被茸毛和黄色腺点,先端4裂,略呈二唇形,上唇1裂片宽,先端截平或微凹,下唇3裂片稍不相等;雄蕊4,2枚稍长;子房无毛,上部有黄色腺点。核果倒卵球形,长2.5-5mm,宽2.5-4mm。花、果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000m的山坡林中或林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归经
脾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。主痢疾;痔疮;脱肛;牙痛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复方
①治红白痢疾:臭黄荆根、红斑鸠窝各一两。煎水服。②治虚肿:臭黄荆根四两,小茴香根一两。炖肉吃。③治痔疮:臭黄荆根、八月瓜根、黑丁香根(鲜)各一斤。切成片,炖猪大肠头服。五天一剂,治愈为限。(选方出《重庆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清火,治牙痛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除风湿,清邪热。治痢疾曰久肿胀,痔疮,脱肛,牙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臭黄荆根
拼音注音
Chòu Huánɡ Jīnɡ Gēn
出处
《分类草药性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根。9~10月采。
性味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性凉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凉,味苦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久痢,虚肿,痔疮,脱肛,牙痛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清火,治牙痛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除风湿,清邪热。治痢疾日久肿胀,痔疮,脱肛,牙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;或炖肉。
复方
①治红白痢疾:臭黄荆根、红斑鸠窝各一两。煎水服。
②治虚肿:臭黄荆根四两,小茴香根一两。炖肉吃。
③治痔疮:臭黄荆根、八月瓜根、黑丁香根(鲜)各一斤。切成片,炖猪大肠头服。五天一剂,治愈为限。(选方出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三角泡
- 角螺
- 牛心果
- 油茶油
- 兰草
- 筋骨散
- 圆叶乌头
- 苏木蓝
- 山漆树
- 短柄南蛇藤果
- 沙芥
- 醋
- 瓮菜癀
- 南枳椇
- 田旋花
- 白背三七茎叶
- 拐枣七
- 都咸子树皮
- 半春莲
- 郁金
- 棒棒草
- 贯众
- 旋蒴苣苔
- 扁藤叶
- 霞天曲
- 使君子
- 海参内脏
- 矮脚枫叶
- 牛奶树
- 吉林乌头
- 鸡嗉子果
- 矮脚苦蒿
- 橄榄根
- 马槟榔
- 青竹标根
- 对叶散花
- 石瓜子莲
- 白叶火草
- 溪荪
- 桦树液
- 黄颡鱼
- 刺葡萄根
- 黄花香茶菜
- 红花青藤
- 驴肉
- 土草果
- 芸香
- 穿鞘花
- 玉蜀黍根
- 柞木枝
- 黄刺皮
- 菊花脑
- 柏树叶
- 海参
- 无柄卫矛
- 地朝阳
- 虎骨
- 白垩铁线蕨
- 花唐松草
- 山麦冬
- 啄木鸟
- 阿育魏实
- 川鄂山茱萸
- 刺齿凤尾蕨
- 百草霜
- 对马耳蕨
- 鹅脚木叶
- 景天花
- 风车儿
- 观音莲
- 荠菜
- 蜻蜓
- 肉穗草
- 雪三七
- 木本远志
- 吊兰
- 黄花铁线莲
- 网脉山龙眼
- 秋石
- 狭叶垂头菊
- 南天仙子
- 冬青子
- 瓜螺
- 青叶胆
- 枸橘
- 石榕
- 獾骨
- 披散糖芥
- 胖儿草
- 牛肋筋
- 柱果木榄叶
- 鸭嘴花
- 花被单
- 小粘叶
- 梧桐根
- 美味牛肝
- 藤檀
- 滇常山花
- 牛髓
- 柏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