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茶花
《中华本草》:油茶花
拼音注音
Yóu Chá Huā
别名
茶子木花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的花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mellia olelfera Abel[C.oleosa (Lour.)Rehd.]
采收和储藏:冬季采收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mellia olelfera Abel[C.oleosa (Lour.)Rehd.]
采收和储藏:冬季采收。
原形态
油茶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3-4m,稀达8m。树皮淡黄褐色,平滑不裂;小枝微被短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4-7mm,有毛;叶片厚革质,卵状椭圆形或卵形,长3.5-9cm,宽1.8-4.2cm,先端钝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亮绿色,无毛或中脉有硬毛,下面中脉基部有毛或无毛,侧脉不明显。花两性,1-3朵生于枝顶或叶腋,直径3-5cm,无梗;萼片通常5,近圆形,外被绢毛;花瓣5-7,白色,分离,倒卵形至披针形,长2.5-4.5cm,先端常有凹缺,外面有毛;雄蕊多数,无毛,外轮花丝仅基部连合;子房上位,密被白色丝状绒毛,花柱先端三浅裂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3-5cm,果皮厚,木质,室背2-3裂。种子背圆腹扁,长至2.5cm。花期10-11月,果期次年10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广泛栽培,为重要的木本油科植物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花蕾倒卵形,花朵不规则形,萼片5,类圆形,稍厚,外被灰白色绢毛;花瓣5-7片,时有散落,淡黄色或黄棕色,倒卵形,先端凹入,外表面被疏毛;雄蕊多数,排成2轮,花丝基部成束;雌蕊花柱分离。气微香,味微苦。
性味
苦;微寒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。主吐血;咳血;衄血;便血;子宫出血;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,麻油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尾花细辛
- 珍珠菜
- 对虾
- 楤木
- 香叶根
- 马唐
- 鹿蹄肉
- 胡莲
- 蝴蝶暗消
- 鸬鹚涎
- 白头翁茎叶
- 大树甘草
- 大叶桉叶
- 冬葵
- 大避债蛾
- 倒根蓼
- 红黑二丸
- 宜梧
- 腊雪
- 天王七果实
- 缘桑螺
- 地骨皮
- 黄荆
- 蕨
- 玉蜀黍根
- 山漆树
- 水毛花根
- 宽卵叶山蚂蝗
- 大山黧豆
- 金钱白花蛇
- 臭黄荆根
- 岩藿香
- 鹿骨
- 筀笋
- 光刺兔唇花
- 枫香树叶
- 水皂角
- 竹(鼠留)子油
- 水泽兰
- 羊心
- 红药子
- 水白蜡
- 五叶壁藤
- 小柿子
- 蠵龟筒
- 鸭脚木叶
- 女儿茶
- 车前草
- 阔叶赤车使者
- 牛屎树
- 密花美登木
- 华东瓶蕨
- 雪山鼠尾草
- 白英
- 大扁竹兰
- 扶桑金星蕨
- 青药
- 荚蒾
- 黄槿
- 木本猪毛菜
- 水藿香
- 羊骨
- 香青兰
- 羊不食
- 蚱蜢
- 毡盖木耳
- 罂粟嫩苗
- 大花美人蕉
- 滇池海棠
- 黄竹参
- 松蘑
- 见血封口
- 腊梅
- 羌活
- 木瓜根
- 荸荠
- 马缨杜鹃
- 藤子甘草
- 松节油
- 五爪龙
- 蝇子草
- 薯良
- 胡萝卜
- 柳枝
- 马蹬草
- 黄花参
- 小狼毒
- 芸香
- 天雄
- 土圞儿
- 蘑菇
- 墨七
- 鼠标蛇
- 田唇乌蝇翼
- 西藏酸模
- 竹节七
- 老虎须
- 对叶榕
- 马铃薯
- 黄梢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