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叶藤
《中华本草》:白叶藤
拼音注音
Bái Yè Ténɡ
别名
铁边、蜈蚣草、篱尾蛇、藤羊角扭、母乳藤、对面笑、红藤仔、鸟仔藤、淋汁藤、飞杨藤、牛蹄藤、脱皮藤、扛棺回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萝藦科植物白叶藤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yptolepis sinensis(Lour.) Merr [Per-gularia sinensis Lour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木质藤本。全株具乳汁;小枝通常红褐色,无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5-7mm;叶片长圆形,长1.5-6cm,宽0.8-2.5cm,两端圆形,先端具小尖头,上面深绿色,下面苍白色,无毛;侧脉每边5-9条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,比叶长;花蕾长圆形,先端尾状渐尖;花萼5裂,内面基部有10个腺体;花冠淡黄色,裂片长圆状披针形,比花冠筒长2倍,向右覆盖,先端旋转;副花冠裂片卵圆形,着生于花冠筒内面;花粉器匙形,粘于柱头上;心皮离生,花柱短,柱头宽圆锥状。雄蕊5。蓇葖果长披针形,长达12.5cm,直径0.6-0.8cm。种子先端具白色绢质种毛。花期4-9月,果期6月至翌年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丘陵山地灌林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;性凉;小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血;散瘀止痛。主肺热咳血;肺痨咯血;胃出血;痈肿;疮毒;跌打刀伤;蛇虫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品9-15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清热解毒、散瘀止痛的功能。用于肺热咳血、胃溃疡出血等症;外用治跌打刀伤、疮疥和毒虫、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叶藤
别名
红藤仔、飞扬藤、胱皮藤、红丝线、扛棺回[海南]
来源
萝藦科白叶藤属植物白叶藤Crytolepis sinensis (Lour.) Merr.,以全株入药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
性味
甘、淡,凉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散瘀止痛,止血。用于肺结核咯血,肺热咯血,胃出血,毒蛇咬伤,疮毒溃疡,疥疮,跌打刀伤。
用法用量
鲜品3~5钱;外用鲜品捣烂外敷。
备注
(1)服用本品过量,能产生腹痛等副作用。
(2)海南的扛棺回原植物除[b]白叶藤[/b]外,尚有同科植物[b]扒地蜈蚣[/b]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及景天科植物[b]伽蓝菜[/b]Kalanchoe laciniata (L.) DC.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豆黄
- 四照花果
- 高山唐松草
- 条叶猪屎豆
- 酸猴儿
- 白云瓜花
- 豆叶参
- 鸡爪七
- 白尼参
- 薜荔
- 白花九里明
- 铁脚威灵仙叶
- 棠梨枝叶
- 铁箭岩陀
- 蒲圻贝母
- 酸浆根
- 紫啸鸫
- 黑豆衣
- 鱼眼草
- 土茯苓
- 白藤
- 臭矢菜
- 紫苏
- 北鱼黄草
- 铜皮
- 槟榔
- 竹(鼠留)肉
- 桃金娘花
- 狗宝
- 巴豆霜
- 桃子
- 白常山
- 降龙草
- 铁色箭
- 蟛蜞
- 赛北紫堇
- 柏枝节
- 酸石榴
- 白及
- 顶果膜蕨
- 毛茄
- 鲨鱼油
- 入地蜈蚣
- 钉头果
- 管仲
- 鼹鼠
- 桃叶
- 白犁头草
- 锈毛钝果寄生
- 蛇蜕
- 等宽鳞毛蕨
- 枫柳皮
- 八角香
- 葛叶
- 白颖苔草
- 白地牛
- 铁破锣
- 白花藤
- 凹瓦韦
- 鲨鱼心
- 金缕半枫荷叶
- 紫萝兰
- 螳螂跌打
- 北豆根
- 白皮
- 雄黄豆
- 布朗耳蕨
- 劲直酢浆草
- 白蔹子
- 鲐鱼
- 紫参
- 鲨鱼肝
- 腐沫
- 白对节子叶
- 鸭肪
- 白花猪母菜
- 扁竹兰
- 白花蛇目睛
- 白薯莨
- 甜茶藤
- 金针菜
- 谷精草
- 天竺桂
- 乳腐
- 黑血藤
- 桐皮
- 沼地马先蒿
- 珍珠莲
- 胆星
- 桃耳七
- 凹朴皮
- 稗米
- 鼠脂
- 白花岩青兰
- 菩提香
- 青天葵
- 蛇头草
- 酸浆菜
- 檀根
- 戎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