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叶藤
《中华本草》:白叶藤
拼音注音
Bái Yè Ténɡ
别名
铁边、蜈蚣草、篱尾蛇、藤羊角扭、母乳藤、对面笑、红藤仔、鸟仔藤、淋汁藤、飞杨藤、牛蹄藤、脱皮藤、扛棺回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萝藦科植物白叶藤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yptolepis sinensis(Lour.) Merr [Per-gularia sinensis Lour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木质藤本。全株具乳汁;小枝通常红褐色,无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5-7mm;叶片长圆形,长1.5-6cm,宽0.8-2.5cm,两端圆形,先端具小尖头,上面深绿色,下面苍白色,无毛;侧脉每边5-9条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,比叶长;花蕾长圆形,先端尾状渐尖;花萼5裂,内面基部有10个腺体;花冠淡黄色,裂片长圆状披针形,比花冠筒长2倍,向右覆盖,先端旋转;副花冠裂片卵圆形,着生于花冠筒内面;花粉器匙形,粘于柱头上;心皮离生,花柱短,柱头宽圆锥状。雄蕊5。蓇葖果长披针形,长达12.5cm,直径0.6-0.8cm。种子先端具白色绢质种毛。花期4-9月,果期6月至翌年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丘陵山地灌林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;性凉;小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血;散瘀止痛。主肺热咳血;肺痨咯血;胃出血;痈肿;疮毒;跌打刀伤;蛇虫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品9-15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清热解毒、散瘀止痛的功能。用于肺热咳血、胃溃疡出血等症;外用治跌打刀伤、疮疥和毒虫、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叶藤
别名
红藤仔、飞扬藤、胱皮藤、红丝线、扛棺回[海南]
来源
萝藦科白叶藤属植物白叶藤Crytolepis sinensis (Lour.) Merr.,以全株入药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
性味
甘、淡,凉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散瘀止痛,止血。用于肺结核咯血,肺热咯血,胃出血,毒蛇咬伤,疮毒溃疡,疥疮,跌打刀伤。
用法用量
鲜品3~5钱;外用鲜品捣烂外敷。
备注
(1)服用本品过量,能产生腹痛等副作用。
(2)海南的扛棺回原植物除[b]白叶藤[/b]外,尚有同科植物[b]扒地蜈蚣[/b]Tylophora renchangii Tsiang及景天科植物[b]伽蓝菜[/b]Kalanchoe laciniata (L.) DC.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花蛇舌草
- 斩龙剑
- 高原点地梅
- 白尼参
- 过塘蛇
- 豆叶参
- 鬼目
- 黑芝
- 槟榔
- 短柄南蛇藤根
- 白苏
- 白芷
- 疔毒草
- 布狗尾
- 短枝六道木
- 痄腮树
- 过山龙
- 棕榈
- 樟
- 盾果草
- 黄鲴鱼
- 黄鳝
- 短瓣女娄菜
- 照山白
- 短柄菝葜
- 钓兰
- 白芥子
- 中南星
- 樟木
- 白独活
- 白花丁香
- 白接骨
- 北丝石竹
- 蝶毛菌
- 扁竹测
- 革耳
- 貂尾
- 白木耳
- 总序绿绒蒿
- 枣槟榔
- 鬼点灯
- 白九股牛
- 贯众叶溪边蕨
- 隔山撬
- 苍山冷杉
- 栾樨
- 顶头马蓝
- 贵州远志
- 高原鸢尾子
- 白三百棒
- 白矾
- 白云瓜皮
- 浙樟
- 白绿叶果实
- 盾翅藤
- 蛋不老
- 白花油麻藤
- 短柄五加
- 豆瓣香
- 浙贝母
- 钩苞大丁草
- 短萼蜂斗草
- 顶羽菊
- 沼泽念珠藻
- 皱巴坚螺
- 獐肉
- 柏根白皮
- 坠桃草
- 骨碎补毛
- 黑藁本
- 白暨豚
- 变异鳞毛蕨
- 樟梨子
- 猪耳掌
- 掌羽凤尾蕨
- 钝叶草
- 扁轴木
- 棕榈根
- 瘴气藤
- 白花坚荚树
- 高粱米糠
- 中华赛爵床
- 北沙参
- 斑鸠占
- 浙江铃子香
- 黄麻灰
- 豆包菌
- 骨碎补
- 梓菌
- 黑面叶根
- 益母草
- 白桦皮
- 白芥
- 掌叶榕
- 白毛鹿茸草
- 过坛龙
- 浙江过路黄
- 短小蛇根草
- 章鱼
- 黑节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