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纳香根
《中华本草》:艾纳香根
拼音注音
ài Nà Xiānɡ Gēn
别名
大风艾根
英文名
Root of Balsamiferou Blumea
出处
出自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艾纳香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lumea balsamifera (L.)DC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艾纳香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,高1-3m。茎粗壮,茎皮灰褐色,有纵条棱,木质部松软,白色,有髓部,节间长2-6cm,被黄褐色密柔毛。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22-25cm,宽8-10cm,先端短尖或锐,基部渐狭,具柄,柄两侧有3-5对狭线形的附属物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被柔毛,下面被淡褐色或黄白色密绢状绵毛;中脉在下面凸起,侧脉10-15对;上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7-12cm,宽1.5-3.5cm,先端渐尖,基部略尖,无柄或有短柄,柄的两侧常有1-3对狭线形的附属物,全缘或具细锯及羽状齿裂。头状花序多数,排成开展具叶的大圆锥药序;花序梗被黄色密柔毛;总苞钟形;总苞片约6层,外层长圆形,背面被密柔毛,中层线形,内层长于外层4倍;花托蜂窝状。花黄色;雌花多数,花冠檐部2-4齿裂;两性花花冠檐部5齿裂,被短柔毛。瘦果圆柱形,具棱5条,被密柔毛;冠毛红褐色,糙毛状。花期几乎全年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活血;利水消肿。主风湿关节痛;消化不良;泄泻;水肿;血瘀痛经;跌打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艾纳香根
拼音注音
ài Nà Xiānɡ Gēn
出处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菊科植物艾纳香的根,植物形态详"艾纳香"条。
性味
辛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消肿,活血散瘀。治风湿痛,跌打瘀痛,产后骨痛,受凉腹痛,腹泻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马缨杜鹃
- 牛筋草
- 水莎草
- 董棕粉
- 黄花地桃花
- 鮧鱼
- 青胡桃果
- 麦奴
- 赤阳子
- 犀牛皮
- 蔓荆子
- 海蛤壳
- 老鼠簕
- 浮小麦
- 黄颔蛇
- 菜板
- 罗汉松根皮
- 柱果木榄叶
- 苏木蓝
- 斜叶榕叶
- 雉子筵根
- 香油罐
- 耧斗菜
- 乳白香青
- 山尖菜
- 牛骨
- 土白蔹
- 阿利藤
- 醉针茅根
- 白子菜
- 厚皮香花
- 獭肝
- 水栀
- 滇南马钱
- 密花角蒿
- 金精石
- 金鱼藻
- 花蚁虫
- 鳖头
- 回回蒜果
- 头花猪屎豆
- 臭黄荆根
- 鲫鱼骨
- 枫杨
- 桂花岩陀
- 鸡屎藤
- 紫背天葵草
- 肿足蕨
- 桉叶
- 枸骨树皮
- 黑蚂蚁
- 铁丝灵仙
- 鱼肠草
- 青竹标根
- 小连翘
- 桦菌芝
- 尖齿耳蕨
- 鸡屎白
- 柳叶绣球菊
- 三匹箭
- 美丽胡枝子根
- 牛心果
- 牛嗓管
- 猩猩花
- 漆大姑根
- 鲫鱼子
- 岩丸子
- 赪桐叶
- 篦梳剑
- 异株百里香
- 乌木屑
- 海带
- 贯众
- 波棱瓜子
- 猪脬
- 大发汗
- 田螺
- 鸡爪芋
- 欧活血丹
- 鹿肉
- 草菇
- 蜈蚣七
- 中华水龙骨
- 中亚天仙子
- 草果药
- 驴蹄草
- 老枪谷根
- 草乌叶
- 钝叶蔷薇
- 香茶菜根
- 白杨树
- 八角枫
- 石榴花
- 大人血七
- 小泡通树
- 鹰不泊薳
- 转心莲
- 海韭菜
- 牛耳大黄叶
- 毛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