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纳香根
《中华本草》:艾纳香根
拼音注音
ài Nà Xiānɡ Gēn
别名
大风艾根
英文名
Root of Balsamiferou Blumea
出处
出自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艾纳香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lumea balsamifera (L.)DC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艾纳香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,高1-3m。茎粗壮,茎皮灰褐色,有纵条棱,木质部松软,白色,有髓部,节间长2-6cm,被黄褐色密柔毛。下部叶宽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22-25cm,宽8-10cm,先端短尖或锐,基部渐狭,具柄,柄两侧有3-5对狭线形的附属物,边缘有细锯齿,上面被柔毛,下面被淡褐色或黄白色密绢状绵毛;中脉在下面凸起,侧脉10-15对;上部叶长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7-12cm,宽1.5-3.5cm,先端渐尖,基部略尖,无柄或有短柄,柄的两侧常有1-3对狭线形的附属物,全缘或具细锯及羽状齿裂。头状花序多数,排成开展具叶的大圆锥药序;花序梗被黄色密柔毛;总苞钟形;总苞片约6层,外层长圆形,背面被密柔毛,中层线形,内层长于外层4倍;花托蜂窝状。花黄色;雌花多数,花冠檐部2-4齿裂;两性花花冠檐部5齿裂,被短柔毛。瘦果圆柱形,具棱5条,被密柔毛;冠毛红褐色,糙毛状。花期几乎全年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活血;利水消肿。主风湿关节痛;消化不良;泄泻;水肿;血瘀痛经;跌打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艾纳香根
拼音注音
ài Nà Xiānɡ Gēn
出处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菊科植物艾纳香的根,植物形态详"艾纳香"条。
性味
辛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消肿,活血散瘀。治风湿痛,跌打瘀痛,产后骨痛,受凉腹痛,腹泻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青藤
- 滇海水仙花
- 草苁蓉
- 狗骨
- 黄唇鱼肝
- 山甘草
- 山蚂蝗
- 菥蓂
- 自事口草
- 碎骨仔树
- 木香花
- 黄秦艽
- 山柳
- 泥鳅
- 枫香树根
- 葱实
- 糖茶藨
- 盐肤木皮
- 玉叶金花
- 梳篦叶
- 半柱花
- 焦槟榔
- 猬胆
- 长叶山芝麻
- 矮杨梅果
- 碗蕨
- 口蘑
- 猕猴肉
- 牛筋草
- 桂木根
- 甘肃棘豆
- 猴头菌
- 竹叶兰
- 针砂
- 麻油
- 蜥蜴
- 刺黄芩
- 黑葡萄液汁
- 栓皮栎
- 水折耳
- 鸡爪槭
- 漆树根
- 刺槐
- 槐角
- 羊须
- 老鼠竻
- 调羹树
- 红子仔
- 芜菁甘蓝子
- 老虎俐根皮
- 苦天茄叶
- 獭皮毛
- 都咸子
- 榆树
- 麝香壳
- 松球
- 破布草
- 天麻
- 红沙
- 竹鸡
- 翼枝榆
- 鲜黄连
- 佛手花
- 铁脚威灵仙叶
- 水松
- 藤五加
- 水莎草
- 生瓜
- 刺李
- 八角茴香
- 万年青花
- 甜瓜
- 黔桂醉魂藤
- 岗梅
- 慈竹笋
- 红色新月蕨
- 荨麻
- 水榕木根
- 肾萼金腰
- 蕨根
- 小狮子
- 蓝花棘豆
- 飞龙掌血
- 马刀
- 核桃楸皮
- 木半夏根
- 甜根子草
- 香花菜
- 紫茉莉子
- 短蕊万寿竹
- 华凤仙
- 白刺花叶
- 马蝗果
- 三白草根
- 钓樟根皮
- 大青草
- 豹子眼睛果
- 蜂蝇
- 小叶石楠
- 光头稗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