豹皮樟
《中华本草》:豹皮樟
拼音注音
Bào Pí Zhānɡ
别名
扬子木姜子、剥皮枫、花壳柴
英文名
Chinese Litse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豹皮樟的根及茎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tsea coreana Lévl.var. sinensis (Allen) Yang et P. H.Huang[Actinodaphne lancifolia(Sieb.et Zucc.)Meissn.var.sinensis Allen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豹皮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6m。树皮灰棕色,有灰黄色的块状剥落;幼枝红褐色,无毛,老枝黑褐色,无毛;顶芽卵圆形,先端钝,鳞片无毛或仅上部有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2cm,上面有柔毛;叶片革质,长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5-10cm,宽2-3.5cm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有光泽,下面绿灰白色,两面均无毛,羽状脉,侧脉每边9-10条,中脉在下面稍隆起,网纹不明显。雌雄异株;伞形花序腋生,无花梗;苞片早落;花被片6,等长,长约2mm;雄花雄蕊9-12,花药4室,均内向瓣裂;雌花子房近球形,花柱有稀疏柔毛,柱头2裂,退化雄蕊丝状,有长柔毛。果实球形或近球形,直径约6-8mm,先端有短尖,基部具带宿存花被片的扁平果托;果梗长约5mm,颇粗壮,果初时红色,熟时呈黑色。花期8-9月,果期翌年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900m以下的山地杂木林或林缘及旷野、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北等地。
性味
辛;苦;温
归经
胃;脾经
功能主治
温中止痛;理气行水。主胃脘胀痛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用于水肿、胃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塔花叶
- 白菖
- 泽泻实
- 山吴萸果
- 黄耆茎叶
- 蜂蜜
- 西南水芹
- 石莼
- 沼生柳叶菜
- 豌豆
- 菠萝皮
- 水马桑
- 蕨麻
- 九里香
- 大叶刺篱木叶
- 浆水
- 山大颜
- 大叶樟
- 叶子花
- 驳骨草
- 骆驼脂
- 桐油
- 黑壳楠
- 无漏子
- 黄练芽
- 杉木油
- 岗梅根
- 竹叶兰
- 鸡爪槭
- 茨菇草
- 鲜黄连
- 地蜂子
- 水鳖蕨
- 药用倒提壶
- 都咸子
- 大叶风沙藤
- 羊角参
- 含羞草根
- 刺槐
- 假蒟叶
- 括金板
- 水冬瓜根
- 水紫菀
- 大鲵
- 脉耳草
- 黄毛榕
- 茳芒决明
- 阔叶十大功劳
- 点地梅
- 癞皮根
- 黄花鸢尾
- 辽东鳞毛蕨
- 毛草龙根
- 玉带海雕
- 白杨树
- 虱子草
- 木棉花
- 幼油草
- 柴桂
- 榧枝叶
- 鹅管石
- 粗毛蹄盖蕨
- 黄葵
- 太白韭
- 鼠李皮
- 独叶一枝枪
- 柳枝
- 羊屎木
- 山枝仁
- 麻鱼骨
- 美商陆叶
- 五蕊寄生
- 柠条根
- 六叶龙胆
- 鼻血草
- 猪肚木
- 南蛇藤叶
- 禾秆蹄盖蕨
- 球核荚蒾
- 金丝猴
- 丽江黄芩
- 太白三七
- 红头草
- 亮叶冬青
- 大毛红花
- 网纹灰包
- 雉子筵根
- 扶桑金星蕨
- 老鸦花藤
- 满天星
- 连翘根
- 虎膏
- 勾儿茶
- 果上叶
- 耳叶排草
- 猪苓
- 平地木
- 葡萄
- 蛇不见
- 石羊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