秃叶红豆树
《中华本草》:秃叶红豆树
拼音注音
Tū Yè Hónɡ Dòu Shù
英文名
root of Henry Ormosia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秃叶红豆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rmosia nuda (How)R.H.Chng et Q.W.Yao[Ormosia henyi Prain var.nuda How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树皮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秃叶红豆 常绿乔木,高达20m。树皮灰色。枝淡褐绿色,幼时被短毛;叶互生,奇数羽状复叶,长11.5-25cm;叶柄长2-4.5cm,叶柄和叶轴微有细毛;小叶通常5片,叶片长椭圆形或长圆形至椭圆形,长5-10cm,宽2-3.5cm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,无毛,下面色稍淡,微被淡黄色细毛。花排成总状花序或圆锥花序,生于枝端或叶腋;萼筒倒圆锥形而短,先端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与筒部几等长;花黄白色,蝶形花冠;雄蕊10,全分离;不等长,内弯;子房花柱线形,柱头偏斜。荚果扁平,长椭圆形,长4.3-6.6cm,宽2.6-3cm,果瓣厚;木质,内有种子1-5颗,成熟时有光泽,种皮暗红色。花期7-8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200m的山谷、坑边、混交林内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中含有生物碱,抗血凝物质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活血目痛。主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树皮外用于跌打损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桃胶
- 紫木通
- 白三百棒
- 白云瓜皮
- 菟葵
- 透明草
- 白矾
- 白绿叶果实
- 盾翅藤
- 蛋不老
- 紫筒草根
- 白花油麻藤
- 巴戟天
- 短柄五加
- 北丝石竹
- 葛粉
- 白花丁香
- 铜脚威灵仙
- 蝶毛菌
- 白接骨
- 八角枫根
- 白独活
- 柞木皮
- 柔软石韦
- 珍珠风子
- 香艾
- 鸡脚刺
- 貂尾
- 麻黄
- 扁竹测
- 乌蛇卵
- 榕树胶汁
- 热带灵芝
- 紫苏梗
- 白九股牛
- 白木耳
- 紫贝
- 关东丁香
- 盾果草
- 桃奴
- 鹤草芽
- 藕节
- 田螺厣
- 短柄菝葜
- 短茎独活
- 紫八宝
- 钓兰
- 调经草
- 巴东岩白菜
- 蒲黄
- 蛇退
- 短瓣女娄菜
- 水柏枝
- 白芥子
- 润鳞鳞毛蕨
- 蜀葵
- 香蕉根
- 百草霜
- 广石豆兰
- 短柄南蛇藤根
- 附子
- 八月瓜
- 祖司麻
- 天竺桂
- 虎肚
- 跌破竻
- 鱼鳖金星
- 疔毒草
- 关苍术
- 蓬蘽
- 云杉球果
- 布狗尾
- 盾叶唐松草
- 短枝六道木
- 麝香壳
- 覆盆子根
- 铁罗汉
- 青鱼胆
- 豆腐
- 鹌鹑蛋
- 肉苁蓉
- 钩藤根
- 紫背菜
- 肉豆蔻衣
- 铁拳头
- 黑蒴
- 田高粱
- 鹅喉管
- 葛上亭长
- 铁杆地柏枝
- 蠵龟筒
- 榕须
- 皱叶羊蹄
- 白叶藤
- 豆黄
- 入地蜈蚣
- 四照花果
- 白绿叶
- 高山唐松草
- 条叶猪屎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