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猪头骨
《中华本草》:野猪头骨
拼音注音
Yě Zhū Tóu Gǔ
英文名
Wild boar skul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猪科动物野猪的头骨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us scrofa Linnaeus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,剥皮,剖腹,割取头颅,剔去其他杂质,洗净,将头骨高喊成块,晾干。
原形态
野猪,形似家猪。体长红1.5m,体重约150kg,最大雄猪可达250kg。其头部较宽大,吻部十分突出,呈圆锥形,末端具裸露的软骨垫。雄猪犬齿特别发达,上下犬齿皆向上翘,称为獠牙,露出唇外,雌猪獠牙不发达。耳直立,四肢较短,尾细小。身体被刚硬的针毛,背脊鬃毛显着,这些毛的尖端大多分叉。一般为棕黑色,面颊、胸部杂有灰白、污白色毛。幼猪躯体呈淡黄褐色,背部有6条淡黄色纵纹,俗称“花猪”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栖息于灌木丛、较潮湿的草地或混交林、阔叶林中晨昏或夜间活动;性极凶猛;一般成群活动。杂食性,植物根茎、野果、动物尸体及各种昆虫均食,亦盗食农作物。资源分布:分布几乎遍及全国。
性味
味咸;性平
炮制
将猪头部入水剔净鬃毛,水煮熟后将骨剔出,入药用。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截疟;利水。主疟疾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0-500g,或烧成炭研末,冲服。
复方
治积年下血:野猪头一枚,桑枝一握,附子一枚。同人瓶内煅过为未,每服二钱,粥饮空心服。(《圣惠方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猪头骨
拼音注音
Yě Zhū Tóu Gǔ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猪科动物野猪的头骨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野猪肉"条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治邪疟。"
复方
治积年下血:野猪头一枚,桑枝一握,附子一枚。同入瓶内煅过为末,每服二钱,粥饮空心服。(《圣惠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薏苡仁
- 云母石
- 玉山芎穷
- 土人参叶
- 蜻蜓兰
- 羊屎果树皮
- 羊齿天冬
- 羽萼
- 白鲜皮
- 一碗泡
- 药老
- 甜果藤
- 楸木皮
- 郁李仁
- 白沙蒿
- 土千年健
- 北风草
- 土槿皮
- 罂粟壳
- 羊肝
- 口蘑
- 秃疮花
- 白楠木
- 土木贼
- 茄子
- 野梨枝叶
- 盐肤木皮
- 硬叶吊兰
- 白兰花
- 檀香泥
- 阴香叶
- 宽穗兔耳风
- 甜瓜花
- 苔垢菜
- 烟管蓟
- 玉屑
- 玉蜀黍苞片
- 野烟
- 白苞筋骨草
- 野荔枝果
- 焰爵床
- 白叶花柴
- 百蕊草根
- 天水蚁草
- 白牛胆根
- 百草霜
- 白云瓜梗
- 凸额马先蒿
- 全叶青兰
- 天竺黄
- 白扁豆皮
- 钻天杨
- 百齿卫矛
- 条叶垂头菊
- 银线草根
- 硬飘拂草
- 天荞麦根
- 八仙过海
- 白云花根
- 云南五叶参
- 白鹤藤根
- 羊屎条叶
- 宽叶返魂草
- 野凤仙花
- 云南野砂仁
- 托柄菝葜
- 云南丹参
- 白枪杆根
- 秋唐松草
- 银白杨叶
- 白颖苔草
- 白车轴草
- 羊角藤叶
- 天仙藤
- 洋虫
- 半春莲
- 扁担藤
- 云实蛀虫
- 玉珊瑚根
- 土瓜狼毒
- 白猪母菜
- 昆明鸡脚黄连
- 枪花药
- 调羹树
- 白背叶根
- 宽叶独行菜
- 白屈菜根
- 羊外肾
- 白扁豆
- 越王余算
- 野杜仲果
- 地杨梅
- 腰骨藤
- 桃花
- 百部还魂
- 白杨叶
- 菟丝
- 野葡萄根
- 野马蹄草
- 桃南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