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丁香
《中华本草》:野丁香
拼音注音
Yě Dīnɡ Xiānɡ
出处
出自《红河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花叶丁香的花蕾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ringa persica L.采收和储藏:5月花未开放时采收,阴干。
原形态
小灌木,高1-2m。枝细弱,开展,直立或稍弓曲,灰棕色无毛,具皮孔,小枝无毛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0.5-1.3cm,无毛;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1.5-6cm,宽0.8-2cm,先端渐尖或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稀具1-2小裂片,无毛。花两性;花序由侧芽抽生,长3-10cm,通常多对排列在枝条上部呈顶生圆锥花序状;花梗长约1.5-3mm;花芳香;花萼无毛,长约2mm,具浅而锐尖的齿,或萼齿呈三角形;花冠淡紫,花冠管细长,近圆柱形,长0.6-1cm,花冠裂片呈直角开展,宽卵形、卵形或椭圆形,长4-7mm,兜状,先端尖或钝;花药小,不孕,淡黄绿色,着生于花冠管喉部之下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分布于我国甘肃、四川、西藏等地,北方部分地区庭园亦有栽培。原产中亚至欧洲。
性味
辛;性温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温胃止呕主。主胃寒呕逆;呕吐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4.5g。
临床应用
治百日咳,慢性支气管炎,肺结核:野丁香花、果一两。水煎以蜂蜜兑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丁香
拼音注音
Yě Dīnɡ Xiānɡ
别名
历细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木犀科植物花叶丁香的花蕾。5~6月采收。阴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全株光滑无毛。叶对生,卵形,长1.5~3.5厘米,宽0.8~2厘米,先端尖,基部近圆形,全缘;具柄。总状花序排列成圆锥状,顶生;花蓝紫色;花萼4裂,宿存;花冠漏斗形,4裂;雄蕊2。蒴果圆锥形。种子具翅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灌木丛中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性味
性温,味辛。
功能主治
温胃散寒,降逆止呕。治胃寒呃逆,呕吐,胃粘膜充血等症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.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*辞典》:野丁香
拼音注音
Yě Dīnɡ Xiānɡ
别名
洒瓶花、丁香花
出处
《红河中草药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桂丁香的花、果。秋季采花,冬季采果。
原形态
桂丁香,又名:中型滇丁香。
多年生灌木。茎直立,高2~4米。叶对生,长倒卵形成长椭圆形,长7~17厘米,宽1.5~5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或略波状,上面绿色,无毛,下面粉绿色,仅中脉有伏贴柔毛。顶生伞房花序状圆锥花序,花白色至玫瑰红色;萼怀状,缘5裂,裂片倒披针形,长约1.3厘米,似叶状;花冠高脚碟状,5裂,裂片广展,径约3厘米,管长3厘米;雄蕊5;子房下位,2室。蒴果卵形,长约2厘米,木质,顶端宿存杯状花盘。种子有翅。
本植物的根(野丁香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半山坡较阴湿的杂木林中。分布云南、广西。
功能主治
止咳化痰。
复方
治百日咳,慢性支气管炎,肺结核:野丁香花、果一两。水煎以蜂蜜兑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桂皮
- 三枝枪
- 上山龙
- 十二槐花
- 野樱桃
- 丝带蕨
- 丝绵
- 伸筋藤
- 头花杜鹃
- 刺竹笋
- 山蚂蝗
- 桑椹子
- 猪肺
- 胡桃壳
- 山萝卜
- 红花酢浆草
- 蛇含
- 山香
- 石床
- 杉蔓石松
- 云南希草
- 山尖菜
- 渐尖毛蕨
- 猴骨
- 节节茶
- 沙枣胶
- 石决明
- 石吊兰
- 水白蜡树皮
- 山白果根
- 刺黄柏叶
- 红血藤
- 树扁竹
- 红木香
- 一点红
- 山莴苣
- 山马豆根
- 山风
- 山黄杨子
- 石刁柏
- 山乌龟
- 红孩儿
- 石椒草
- 刺猬皮
- 胡萝卜叶
- 火炭母草
- 樟柳头
- 石苁蓉
- 刺蜜
- 黄刺皮
- 滑石粉
- 石蚕
- 柿漆
- 山橙
- 铅灰
- 辛参
- 蓑草
- 何首乌
- 番荔枝叶
- 香果树
- 大杜鹃
- 棱子芹根
- 繸瓣珍珠菜
- 羊屎条叶
- 荷叶金钱
- 苦豆根
- 水苏
- 厚皮树皮
- 沙生风毛菊
- 刺栗子
- 黄花菜子
- 刺黄柏
- 当归藤
- 猪蹄甲
- 核桃青龙皮
- 冬菇
- 核桃楸果
- 石仙桃
- 芭茅果
- 山桂花
- 山辛夷
- 茯神木
- 树头菜
- 草蛛
- 野席草根
- 蒟酱
- 羊角藤叶
- 山鸡
- 和血丹
- 羊心
- 红花菜
- 湖广草
- 炙甘草
- 黄芩
- 桑白皮
- 荆三棱
- 山黄麻叶
- 白花灯笼
- 大花素馨花
- 山莴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