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丁香
《中华本草》:野丁香
拼音注音
Yě Dīnɡ Xiānɡ
出处
出自《红河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花叶丁香的花蕾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ringa persica L.采收和储藏:5月花未开放时采收,阴干。
原形态
小灌木,高1-2m。枝细弱,开展,直立或稍弓曲,灰棕色无毛,具皮孔,小枝无毛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0.5-1.3cm,无毛;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1.5-6cm,宽0.8-2cm,先端渐尖或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稀具1-2小裂片,无毛。花两性;花序由侧芽抽生,长3-10cm,通常多对排列在枝条上部呈顶生圆锥花序状;花梗长约1.5-3mm;花芳香;花萼无毛,长约2mm,具浅而锐尖的齿,或萼齿呈三角形;花冠淡紫,花冠管细长,近圆柱形,长0.6-1cm,花冠裂片呈直角开展,宽卵形、卵形或椭圆形,长4-7mm,兜状,先端尖或钝;花药小,不孕,淡黄绿色,着生于花冠管喉部之下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分布于我国甘肃、四川、西藏等地,北方部分地区庭园亦有栽培。原产中亚至欧洲。
性味
辛;性温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温胃止呕主。主胃寒呕逆;呕吐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4.5g。
临床应用
治百日咳,慢性支气管炎,肺结核:野丁香花、果一两。水煎以蜂蜜兑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丁香
拼音注音
Yě Dīnɡ Xiānɡ
别名
历细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木犀科植物花叶丁香的花蕾。5~6月采收。阴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全株光滑无毛。叶对生,卵形,长1.5~3.5厘米,宽0.8~2厘米,先端尖,基部近圆形,全缘;具柄。总状花序排列成圆锥状,顶生;花蓝紫色;花萼4裂,宿存;花冠漏斗形,4裂;雄蕊2。蒴果圆锥形。种子具翅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灌木丛中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性味
性温,味辛。
功能主治
温胃散寒,降逆止呕。治胃寒呃逆,呕吐,胃粘膜充血等症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.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*辞典》:野丁香
拼音注音
Yě Dīnɡ Xiānɡ
别名
洒瓶花、丁香花
出处
《红河中草药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桂丁香的花、果。秋季采花,冬季采果。
原形态
桂丁香,又名:中型滇丁香。
多年生灌木。茎直立,高2~4米。叶对生,长倒卵形成长椭圆形,长7~17厘米,宽1.5~5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或略波状,上面绿色,无毛,下面粉绿色,仅中脉有伏贴柔毛。顶生伞房花序状圆锥花序,花白色至玫瑰红色;萼怀状,缘5裂,裂片倒披针形,长约1.3厘米,似叶状;花冠高脚碟状,5裂,裂片广展,径约3厘米,管长3厘米;雄蕊5;子房下位,2室。蒴果卵形,长约2厘米,木质,顶端宿存杯状花盘。种子有翅。
本植物的根(野丁香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半山坡较阴湿的杂木林中。分布云南、广西。
功能主治
止咳化痰。
复方
治百日咳,慢性支气管炎,肺结核:野丁香花、果一两。水煎以蜂蜜兑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包谷火焰包
- 野桂皮
- 三爪龙
- 娑罗子
- 四孢蘑菇
- 雅丽千金藤
- 山枇杷
- 丝线吊芙蓉
- 八角乌
- 白柳
- 白花穿心莲
- 漆大姑根
- 黄花紫丹参
- 越南樟皮
- 三叶委陵菜
- 四叶细辛
- 狨
- 荠苨苗
- 散血飞
- 土大黄
- 漆姑草
- 拔毒草
- 冰糖
- 草绣球
- 红色新月蕨
- 白背叶
- 桤木枝梢
- 崩疮药
- 四川山矾
- 芡实
- 越王余筭
- 野猪黄
- 荞麦
- 野木耳菜
- 山尖菜
- 白花灰毛槐树
- 球序鹅掌柴
- 云雀
- 白枪杆
- 伞梗虎耳草
- 丝瓜根
- 龟甲
- 八节毛
- 包袱七
- 扒地蜈蚣
- 蔷薇根
- 蔷薇露
- 山沉香
- 一点红
- 紫珠
- 玉簪
- 野丁香根
- 石面枇杷
- 蔷薇叶
- 秋枫木
- 远志
- 千叶独活根
- 冰糖草
- 野兔脑
- 秋牡丹根
- 石霜
- 四川红淡叶
- 卜芥
- 巴巴花
- 白土茯苓
- 沙地柏
- 白花菜
- 猴樟果
- 野塘蒿
- 白花灯笼
- 七叶薯
- 裕民贝母
- 槭叶草
- 白粉藤
- 三面刀
- 火腿
- 商陆
- 山壳骨
- 白牛胆
- 白花柴
- 苦木叶
- 射尿(虫另)
- 莼
- 玳瑁肉
- 七叶莲
- 穗花杉种子
- 斑杖
- 秦皮
- 白花岩青兰
- 三翅铁角蕨
- 蛇头细辛
- 锦葵
- 漆子
- 扁藤
- 毛果小甘菊
- 秋葡萄
- 南鹤虱
- 水藁本
- 圆柏
- 墙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