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桃壳
《中华本草》:胡桃壳
拼音注音
Hú Táo Ké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胡桃科植物胡桃成熟果实的内果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Juglans regia L.[J.orientis Dode;J.sinensis(C.DC.)Dode]采收和储藏:采收胡桃仁时,收集核壳(木质内果皮),除去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20-25m。树皮灰白色,幼时平滑,老时浅纵裂。小枝被短腺毛,具明显的叶痛和皮孔;冬芽被芽鳞;髓部白色,薄片状。奇数羽状复叶,互生,长40-50cm,小叶5-9枚,有时13枚,先端1片常较大,椭圆状卵形至长椭圆形,长6-15cm,宽3-6cm,先端钝圆或锐尖,基部偏斜,近于圆形,全缘,表面深绿色,有光泽,背面淡绿色,有侧脉11-9对,脉腋内有一簇短柔毛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,与叶同时开放,雄葇荑花序腋生,下垂,长5-10cm,花小而密集,雄花有苞片1,长圆形,小苞片2,长卵形,花被片1-4,均被腺毛,雄蕊6-30;雌花序穗状,直立,生于幼枝顶端,通常有雌花1-3朵,总苞片3枚,长卵形,贴生于子房,花后随子房增大;花被4裂,裂片线形,高出总苞片;子房下位,2枚心皮组成,花柱短,柱头2裂,呈羽毛状,鲜红色。果实近球形,核果状,直径4-6cm,外果皮绿色,由总苞片及花被发育而成,表面有斑点,中果皮肉质,不规则开裂,内果皮骨质,表面凹凸不平,有2条纵棱,先端具短尖头,内果皮壁内具空隙而有皱折,隔膜较薄,内里无空隙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及丘陵地带。资源分布: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胡桃壳(内皮)含抗艾滋病病毒及肿瘤及肿瘤的多糖。
性味
苦;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止血;止痢;散结消痈;杀虫止痒。主妇女崩漏;痛经;久痢;疟母;乳痈;疥癣;鹅掌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煅存性研末,每次3-6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烧存性,入下血、崩中药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胡桃壳
拼音注音
Hú Táo Ké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胡桃科植物胡桃成熟果实的内果皮。
化学成分
含6%的戊糖。
功能主治
治血崩,乳痈,疥癣。
《纲目》:"烧存性,入下血、崩中药。"
复方
①治妇女血气痛:核桃硬壳二两,陈老棕一两。烧成炭,淬水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②治乳痈:胡桃壳烧灰存性,取灰末二钱,酒调服。(《本经逢原》)
③治疥癣:胡桃壳煎洗。(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伞莎草
- 风藤草
- 兔子毛
- 庵 (艹闾)
- 双肾子
- 老龙皮
- 狐胆
- 梅根
- 三消草
- 水冬瓜花
- 珍珠
- 红茎黄芩
- 白苏子油
- 鸮
- 水麻根
- 大叶凤仙花
- 黄山药
- 五脉山黧豆
- 鲎
- 瓠子子
- 章鱼
- 山艾叶
- 苦豆根
- 蚬肉海棠
- 红荆芥
- 桂竹香
- 朝鲜崖柏仁
- 雾水葛
- 红粘谷子
- 海桑
- 牛皮草
- 棘胸蛙
- 黄药子
- 剪刀股
- 岩豆
- 黑根药
- 雷五加叶
- 五香草
- 红萆薢
- 韶子
- 豆豉草
- 尖尾风根
- 裂果卫矛
- 鱼眼草
- 丁香露
- 刺梨叶
- 头花猪屎豆
- 菘菜
- 细叶防风
- 鸡子白
- 黄皮血藤
- 斑竹根
- 毛花点草
- 铺地黍
- 夹蛇龟
- 赤链蛇
- 宽卵叶山蚂蝗
- 云朴
- 破骨风
- 画眉草
- 构菌
- 狗头芙蓉
- 紫背草
- 毛刺果藤
- 斑鸠占
- 山豆根
- 紫楠根
- 香附
- 蝙蝠葛
- 犁头草
- 海金沙草
- 猪母柴根
- 窄叶大戟
- 猪肝
- 尖耳贯众
- 大将军
- 小黄断肠草
- 单根木
- 糯稻根
- 预知子
- 扶栘木皮
- 野凤仙花
- 堵喇
- 黄皮叶
- 枫寄生
- 斩妖剑
- 沼地马先蒿
- 姜黄草
- 清香桂
- 雪猪油
- 糖橘红
- 金丝矮陀陀
- 锯锯藤
- 地仙桃
- 牛耳枫
- 老枪谷子
- 甜果藤
- 金匙叶草
- 青棉花藤
- 金铁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