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翁皮
《中华本草》:水翁皮
拼音注音
Shuǐ Wēnɡ Pí
别名
水翁树皮
英文名
Bark of Operculate Cleistocalyx
出处
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(Roxb.) Merr. Et Perry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剥取树皮,晒干。
原形态
水翁,乔木,高达15m。小枝近圆柱形或四角形,秃净。叶对生,阔卵状矩圆形或椭圆形,长8-20cm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渐狭,近革质,秃净,干时下面常有黑色斑点,侧脉8-12对;叶柄长1-1.5cm。花小,绿白色,近无柄,为广歧的聚伞花序;萼钟形,长约3mm,近截头状,萼肢延伸成帽状;花瓣5,合生成帽状,顶尖,有腺点;雄蕊多数,离生;子房2室,花柱线形。核果状浆果,球形,宽约7mm,熟时紫黑色。花期夏季。
形状
干燥树皮厚约1cm,外被栓皮,除去栓皮,表面黄白色,皮部棕红色,纤维性,其间密布白色粉尘状物。易纵向撕裂成条,弹之即有粉尘飞出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燥湿;杀虫。主脚气湿烂;湿疹;疥癣;肾囊痈;烧烫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煎汤熏洗;或煎汁涂。
各家论述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洗zi癞,杀虫。2.《本草求原》:杀虫,洗癣癞,烂脚,浸疳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水翁皮
拼音注音
Shuǐ Wēnɡ Pí
别名
水翁树皮(《本草求原》)。
出处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的树皮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水翁花"条。
形状
干燥树皮厚约1厘米,外被栓皮,除去栓皮,表面黄白色,皮部棕红色,纤维性,其间密布白色粉尘状物。易纵向撕裂成条,弹之即有粉尘飞出。
性味
辛,温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徽酸辛,温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酸,平。"
功能主治
杀虫,止痒。治癣癞,烂脚,囊痈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’洗螆癞,杀虫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杀虫,洗癣癞,烂脚,浸疳疮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治囊痈:水翁皮之二层,煎水洗十余次;如痈巳穿,加甘草节同煎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毛叶巴豆
- 蒙古马兰
- 马尾伸筋草
- 沙糖木
- 珊瑚藻
- 水慈姑
- 水狼萁
- 茅香花
- 毛山荆子
- 水金凤
- 毛翠雀花
- 水麦冬
- 毛冬青
- 茅栗
- 茅膏菜根
- 莽草
- 水朝阳
- 披叶苔
- 毛果小甘菊
- 蔓生百部
- 毛枝卷柏
- 虻虫
- 毛毡草
- 水黄杨木
- 珊瑚
- 水芦荻根
- 芒根
- 毛梾枝叶
- 涩梨
- 毛足铁线蕨
- 狮子七
- 蛇菰
- 水塔花叶
- 水折耳
- 婆罗门皂荚
- 水苋菜
- 芒小米草
- 貉肉
- 面头叶
- 沙漠嘎
- 马扫帚
- 毛连菜
- 畲山羊奶子
- 排钱草
- 鲨鱼肉
- 朴树
- 莽草根
- 毛桐
- 毛苦瓜
- 毛茄
- 面筋
- 马尔康水黄连
- 毛风藤
- 水将军
- 水柏枝
- 水苏
- 排钱草根
- 毛木树
- 蜜柑草
- 马尾伸筋
- 沙生风毛菊
- 水线草
- 婆罗门参
- 毛叶石楠根
- 蒙自水芹
- 蒙自草胡椒
- 水麻
- 闽粤千里光
- 毛蜂子
- 芒气笋子
- 水菇里
- 毛叶三条筋
- 蒙疆苓菊
- 蛇莓
- 青葙子
- 水棘针
- 毛杨梅根皮
- 蚂蝗七
- 沙前胡子
- 水前草
- 芒种花
- 蛇婆
- 水朝阳根
- 水紫菀
- 屏风草
- 水苦荬
- 毛叶轮环藤
- 蔓乌头
- 沙地娃儿藤
- 毛贯众
- 水朝阳草
- 水杨枝叶
- 麝香草
- 毗黎勒
- 水蜈蚣
- 毛花洋地黄
- 毛葡萄叶
- 蛇根木
- 生等[藏药名]
- 酸藤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