柿木皮
《*辞典》:柿木皮
拼音注音
Shì Mù Pí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柿科植物柿的树皮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柿蒂"条。
功能主治
治下血及汤火伤。
复方
①治下血不止:柿木皮,暴干更焙,筛末。米饮和二钱匕服之。(《本草图经》)
②治汤火疮:柿木皮,烧灰,油调敷。(《纲目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柿木皮
拼音注音
Shì Mù Pí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柿科植物柿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pyros kaki Thunb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剥取树皮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大乔木,高达14m。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,长方块状开裂;枝开展,有深棕色皮孔,嫩枝有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8-20mm;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,长5-18cm,宽2.8-9cm,先端渐尖或钝,基部阔楔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主脉生柔毛,下面淡绿色,有短柔毛,沿脉密被褐色绒毛。花杂性,雄花成聚伞花序,雌花单生叶腋;总花梗长约5mm,有微小苞片;花萼下部短筒状,4裂,内面有毛;花冠黄白色,钟形,4裂;雄蕊在雄花中16枚,在两性花中8-16枚,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;子房上位,8室,花柱自基部分离。浆果形状种种,多为卵圆球形,直径3.5-8cm,橙黄色或鲜黄色,基部有宿存萼片。种子褐色,椭圆形。花期5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多为栽培种。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及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血。主下血;;烫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5-6g。外用:适量,烧灰,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四方木皮
- 六曲
- 麻口皮子药
- 栾樨
- 满天星
- 鲤鱼血
- 水茄冬果
- 黍米
- 脾寒草
- 三铃子
- 山矾花
- 咳喘木
- 梅花草
- 藿香
- 绵参
- 苏铁根
- 藕蔤
- 菱叶山蚂蝗
- 红花绿绒蒿
- 水獭
- 山槟榔
- 柠檬皮
- 草威灵
- 厚膜藻
- 菩提香
- 黄毛岩白菜
- 罗布麻
- 金爪儿
- 紫背菜
- 红对节子
- 鬼灯笼
- 石苁蓉
- 除虫菊
- 胖血藤
- 叉枝藻
- 牛耳草
- 野鹅脚板
- 止泻木皮
- 大雪上一枝蒿
- 岩莴苣
- 大木通
- 马蝗果
- 番荔枝叶
- 慈姑
- 血经草
- 太平莓
- 土百部
- 猫骨
- 大黄
- 川贝母
- 黄藨根
- 野山楂
- 小五彩苏
- 泡桐木皮
- 荷莲豆菜
- 黑三棱
- 草灵仙
- 胆木
- 山油麻
- 龙须眼子菜
- 大叶白花灯笼
- 蓝猪耳
- 野苦梨根
- 对叶草
- 草牡丹
- 锅焦
- 八宝茶
- 蟒蛇草
- 野京豆
- 鹅肠菜
- 牛羊草结
- 野牡丹子
- 蕨
- 三叉虎根
- 露水草
- 田唇乌蝇翼
- 七星鱼
- 大蝎子草
- 乌药花
- 柞树皮
- 细叶刺针草
- 茄叶一枝蒿
- 红背叶
- 沙前胡子
- 白蜡花
- 云木香
- 圆柏叶
- 刺猬皮
- 石鮅鱼
- 金榭榴
- 白芥子
- 狭头橐吾
- 桑椹
- 花叶矮沱沱
- 火腿
- 山姜花
- 山皮条
- 匙叶伽蓝菜
- 飞天蠄蟧
- 蔓草虫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