杉松
《中华本草》:杉松
拼音注音
Shān Sōnɡ
别名
白松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松科植物杉松的叶、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bies holophylla Maxim.采收和储藏:叶春、夏、秋季可采收,根皮全年采挖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30m,胸围达1m。树皮幼时淡褐色,不剥裂,老时暗褐色,浅线裂;枝条平展;一年生枝淡黄灰色或淡黄褐色,无毛,有光泽;冬芽卵圆形,有树脂。叶线形,长2-4cm,宽1.5-2.5mm,坚硬,直伸或弯镰状,先端急尖或渐尖,不分叉,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1条白色气孔带,生于果枝上的叶上面中上部或近先端通常有2-5条不规则的气孔线。雌雄同株,均着生二年枝上;雄球花圆筒形,着生叶腋,下垂,长约15mm,黄绿色;雌球花长圆筒状,直立,长约35mm,淡绿色,生于枝顶部。球果圆柱形,长6-14cm,径3.5-4cm,近无梗,果鳞肾状扇形,长约1.5cm,宽约3cm;苞鳞短,长不及种鳞的一半,不露出。种子倒或歪三角状,长8-9mm,种翅宽大,淡褐色,较种子为长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海拔500-1200m的中山地带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地区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树皮幼时外表面灰褐色或白褐色,不剥裂;老时暗褐色,浅裂,内面灰白色。叶条形,长2-4cm,宽1.5-2.5mm。先端突出或渐尖,坚硬,叶内树脂管中生。树皮气微,味微苦。叶气微,味淡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。主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浸泡在60℃左右水中熏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杉松
别名
松壳络树
来源
松科油杉属植物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.,以根皮入药。全年可采,鲜用或晒干研末。
性味
辛,温。
功能主治
祛瘀,消肿,接骨。用于跌打损伤,骨折,疮痈,漆疮。
用法用量
3~5钱,水煎冲酒服;外用适量,煎水洗,或用鲜根皮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头花杜鹃
- 广西过路黄
- 鲜黄连
- 胡豆草
- 草乌
- 香蕉根
- 金丝带
- 雪猪油
- 亮叶桦叶
- 五加叶
- 牛胆参
- 二郎剑
- 橙子皮
- 华东瘤足蕨
- 苦菜
- 大薸
- 一颗血
- 马尿烧
- 常春卫矛
- 驴骨
- 角蒿
- 水飞蓟
- 地核桃
- 人参叶
- 小羊桃
- 千日红
- 斑竹壳
- 六大天王
- 单头紫菀根
- 蓬子菜
- 圆叶母草
- 白鸡屎藤
- 小叶寄树兰
- 铁苋
- 白叶刺根
- 虎头兰
- 腽肭脐
- 狗响铃
- 吊岩风
- 酸梅簕
- 老鸦花藤
- 黑壳楠
- 蜗牛
- 蜜桶花
- 耐冬果
- 鹿蹄草
- 柴桂
- 虎图辣
- 春花胡枝子
- 匙叶伽蓝菜
- 黑头草
- 蜂蜜
- 水珠草
- 山核桃
- 地血香
- 食茱萸
- 紫弹树根皮
- 台湾泡桐
- 龙葵子
- 麻母
- 紫油木
- 婆罗门参
- 石长生
- 三棱马尾
- 滴滴花
- 长春花
- 青蒿
- 罗裙带
- 丽江黄芩
- 山枝仁
- 玉带海雕
- 赤小豆叶
- 楮实
- 漆叶
- 丽江独活
- 刺叶苏铁
- 昙花茎
- 黄藤叶
- 鹿角胶
- 蜂胶
- 鳖甲
- 野樱桃根
- 包袱七
- 黄葵
- 新疆紫草
- 兴安薄荷
- 人指甲
- 镜面草
- 角果木子油
- 线叶蚤缀根
- 败火草
- 羊屎木
- 瘤孢地菇
- 鲨鱼胆
- 蜘蛛抱蛋
- 鹩哥舌
- 败毒草
- 狗乳汁
- 狼杷草
- 罗汉果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