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椒草
《中华本草》:山椒草
拼音注音
Shān Jiāo Cǎo
别名
塌地草;卜罗草
出处
出自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小赤车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llionia minima Makino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匍匐草本,长达30cm。茎褐色或绿色,少分枝,密被微细毛。叶互生,具极短的柄;托叶小;叶片在茎上为2列平展,斜倒卵形,长5-10mm,宽4-8mm,先端钝圆,基部内侧楔形,外侧耳状圆形,上面有伏贴的毛,下面脉上有短毛,边缘有波状齿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聚伞花序腋生,雄花序有梗,花被片5;雄蕊5;雌花序无梗,呈球形;雌蕊1,柱头毛笔状。瘦果椭圆形,表面有点状突起。花期3-4月,果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、丘陵阴湿地或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干品多缠绕成团。茎细长圆柱形,褐色或绿褐色,有较多的须状不定根,灰白色。叶皱缩,展平后歪倒卵形,先端钝圆,边缘有疏锯齿,基部楔形,外侧耳状圆形,叶腋可见球形花序。质脆。气微,味微苦。
性味
辛;苦;性温
功能主治
舒筋活血;解毒消肿。主扭伤;跌打损伤;疮疖肿毒;蛇伤;鸡眼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治关节扭伤:山椒草、蛇葡萄根等量,用酒糟或酒拌和捣烂,烘热包敷患处,每日换一次。2.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治鸡眼脚:山椒草加童便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椒草
拼音注音
Shān Jiāo Cǎo
别名
塌地草、卜罗草
来源
荨麻科山椒草Pellionia minima Makino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长江以南各省。
功能主治
舒筋活血。主治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山椒草、蛇葡萄根等量,用酒糟或酒拌和捣烂烘热敷患处,每日换一次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山椒草
拼音注音
Shān Jiāo Cǎo
别名
塌地草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。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荨麻科植物山椒草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匍匐草本。茎细长,少分枝,长10~30厘米,密被细毛,褐绿色。叶互生,歪倒卵形,略带肉质,长5~10毫米,宽4~8毫米,先端钝圆,基部内侧楔形,外侧耳状圆形,缘有波状齿,上面有伏贴的毛。下面脉上有短毛;叶柄极短;托叶细小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聚伞花序腋生;雄花序梗长1~1.5厘米,被细毛;雌花序无梗,稍成球形,外侧有狭披针形总苞,花极小,萼片5,线形,外侧上部有凿形附属体,宿存;雄蕊同数;雌花中有微小假雄蕊,雌蕊1,柱头毛笔状。瘦果椭圆形,长约0.7毫米,表面有瘤状突起,内有种子1个。花期3~4月。果期4~5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温暖地区的低山及丘陵的阴湿处或岩石上,分布浙江、江西等地。
功能主治
①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"治关节扭伤:山椒草、蛇葡萄根等量,用酒糟或酒拌和捣烂,烘热包敷患处,每日换一次。"
②江西《草药手册)):"治鸡眼脚:山椒草加童便捣敷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火炮草果
- 山芝麻
- 火焰子
- 山梅花根皮
- 灰蓟
- 安息香
- 花红叶
- 海马
- 三铃子
- 三叶排草
- 山玉兰
- 丝棉木
- 灰藋
- 海鳝
- 火炭母草根
- 棕叶芦
- 黄鼠狼
- 海金沙草
- 伸筋草
- 山楂
- 山肉桂
- 火炭母草
- 山红稗
- 环草
- 三颗针
- 九管血
- 石荠宁
- 山胡椒根
- 山棯叶
- 丝瓜根
- 山柏
- 湖北海棠
- 火把花
- 山柑算盘子
- 海蛤壳
- 狐头
- 山梗菜
- 海韭菜
- 三叶莲
- 湖北楤木
- 火绒草
- 上山虎
- 灰叶南蛇藤
- 三蕊草
- 黄泡子
- 刷把草
- 山柳菊
- 狐肝
- 蝴蝶藤
- 伞梗虎耳草
- 山玉桂
- 三裂叶犁头尖
- 草玉梅
- 三果木皮
- 琥珀
- 猴闼子
- 山珊瑚
- 紫铜矿
- 环纹苦乳菇
- 灰绿水苎麻
- 海豘鱼
- 三羽叉蕨
- 山核桃
- 海鹞鱼齿
- 三条筋
- 山矾花
- 三枝枪
- 山核桃皮
- 山漆树
- 山牛毛毡
- 鹿角
- 石莽草
- 使君子
- 环草石斛
- 山毛藓
- 棕榈根
- 海鳗卵
- 灰凤梨
- 十姊妹
- 湖瓜草
- 山慈姑花
- 山枇杷
- 上树咳
- 湖北海棠根
- 鲨鱼油
- 杨梅树
- 栗子
- 仙掌子
- 金钱草
- 驳骨草
- 罗锅底
- 绿珊瑚
- 柿饼
- 杠香藤
- 八仙草
- 大叶藜
- 鸢脑
- 血见愁
- 花鱼
- 草果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