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霜
《中华本草》:桑霜
拼音注音
Sānɡ Shuānɡ
别名
木硇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《本草经疏》:桑霜,即(桑柴)灰汁以桑皮绵纸衬淘箩底,用滚水淋下,磁器盛之,重汤煮干。得丹砂、雄黄、乳香、没药、牛黄、龙脑香、红白药子、白及、白敛敷一切肿毒,止痛,追毒。得铁锈、蟾酥可拔疔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桑的柴灰汁经过滤,取滤液蒸发所得的结晶状物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rus alba L.采收和储藏:取桑柴灰,用热水浸泡,适当搅拌,静置,取上清液过滤,滤液再经加热蒸干,收取干燥的结晶状物,装入瓶(罐)中,加盖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3-15m。树皮灰白色,有条状浅裂;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,纤维性强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l-2.5cm;叶片卵形或宽卵形,长5-20cm,宽4-10cm,先端锐尖或渐尖,基部圆形或近心形,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,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,上面无毛,有光泽,下面脉上有短毛,腋间有毛,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,背面较明显;托叶披针形,早落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雌、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,腋生;雌花序长l-2cm,被毛,总花梗长5-10mm;雄花序长1-2.5cm,下垂,略被细毛;雄花具花被片4,雄蕊4,中央有不育的雌蕊;雌花具花被片4,基部合生,柱头2裂。瘦果,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,长l-2.5cm,初时绿色,成熟后变肉质、黑紫色或红色。种子小。花期4-5月,果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丘陵、山坡、村旁、田野等外,多为人工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呈结晶块状物,棕褐色,半透明或不透明,质脆。气微,味微苦、咸。
性味
甘;性凉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;散积。主痈疽疔疮;噎食积块
用法用量
内服:3-6g,冲烊入汤剂。外用:适量,涂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桑霜
拼音注音
Sānɡ Shuānɡ
别名
木硇(《本草经疏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桑柴灰汁经过滤、蒸发后所得的结晶状物。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治噎食积块。"
②《本草经疏》:"钻筋透骨,敷痈疽,拔疔,引诸散毒药攻毒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五代同堂根
- 大叶桉果
- 总状土木香
- 西藏角蒿
- 大麦
- 老虎须
- 紫藤
- 鼺鼠
- 云南小阴地蕨
- 石蟹
- 菜豆树
- 云母
- 牛含水
- 紫萝兰
- 紫参
- 云豹骨
- 沙地柏
- 野马追
- 庐山楼梯草
- 云锦杜鹃
- 紫苏
- 一点血
- 竹芋
- 紫啸鸫
- 鹅掌上黄皮
- 益母草
- 波棱瓜子
- 雪参
- 痄腮树
- 阳桃叶
- 畲山羊奶子
- 小柳拐
- 云南柴桂
- 小叶杜鹃
- 紫八宝
- 云南蕊木
- 小构树叶
- 知母
- 老鼠刺
- 桑霜
- 珠果黄紫堇
- 野苎麻
- 皱巴坚螺
- 花血藤
- 红毛五加皮
- 竹凌霄
- 毛蕊花
- 黄麻灰
- 毛大丁草
- 云南五味子根
- 干檀香
- 掌叶榕
- 老鸦胆叶
- 化香树
- 鹿寿草
- 水毛花
- 回心草
- 香椿
- 云南小膜盖蕨
- 山丹
- 天泡子
- 菱叶山蚂蝗
- 甜叶菊
- 阔叶十大功劳
- 小丁香
- 小叶地不容
- 银杏叶
- 湖北麦冬
- 华山矾果
- 一枝蒿
- 松根
- 云南鸡矢藤
- 白千层
- 血当归
- 旋复花根
- 大花剪秋罗
- 梓木
- 紫芝
- 云南仙人掌
- 白线薯
- 峨眉香科
- 一把香
- 黄毛山牵牛
- 野茄树
- 美人蕉根
- 山峰西番莲
- 西藏桃叶珊瑚根
- 川桂
- 挖耳草根
- 鱼肠草
- 泡囊草根
- 白千层皮
- 构菌
- 羊蹄实
- 甲香
- 蕺叶秋海棠
- 手掌参
- 琼枝
- 山稗子
- 六月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