栗毛球
《中华本草》:栗毛球
拼音注音
Lì Máo Qiú
别名
栗毛壳、栗刺壳、风栗壳、板栗壳斗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壳斗科植物栗的总苞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stanea mollissima Bl.采收和储藏:剥取果实时收集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15-20m。树皮暗灰色,不规则深裂,枝条灰褐色,有纵沟,皮上有许多黄灰色的圆形皮孔。冬芽短,阔卵形,被茸毛。单叶互生,叶丙长0.5-2cm,被细绒毛或近无毛;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8-18cm,宽5.5-7cm,先端渐尖或短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两侧不相等,叶缘有锯齿,齿端具芒状尖头,上面深绿色,有光泽,羽状侧脉10-17对,中脉上有毛;下面淡绿色,有白色绒毛,花单性,雌雄同株;雄花序穗状,生于新枝下部的叶腋,长9-20cm,被绒毛,淡黄褐色,雄花着生于花序上、中部,每簇具花3-5,雄蕊8-10;雌花无梗,常生于雄花序下部,外有壳斗状总,2-3(-5)朵生于总苞内,子房下位,花柱5-9,花柱5-9,花柱下部被毛。壳斗边刺直径4-6.5cm,密被紧贴星状柔毛,刺密生,每壳斗有2-3坚果,成熟时裂为4瓣;坚果直径1.5-3cm,深褐色,顶端被绒毛。花期4-6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栽培于海拔100-2500m的低山丘陵、缓坡及河滩等地带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辽宁以南各地,除青海、新疆以外,均有栽培。以华北、西南和长江流域各地栽培最为集中,产量最大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总苞球形,直径3-5cm,外面有不锐被毛的刺。气微,味微苦、涩。
性味
甘;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散结;化痰;止血。主丹毒;瘰疬痰核;百日咳;中风不语;便血;鼻衄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3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痰火头疬:风栗壳一两,蜜枣三枚。同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②治痰火核:风栗壳配夏枯草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③治丹毒红肿:板栗壳斗水煎洗患部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④治小儿百日咳:风栗壳三钱,加糖冬瓜五钱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补缺肘后方》:治丹。2.《唐本草》:疗丹火疮、毒肿。3.《滇南本草》:烧灰吹鼻中,治中风不语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栗毛球
拼音注音
Lì Máo Qiú
别名
栗毛壳(《唐本草》),栗刺壳(《日用本草》),风栗壳(《广东中药》Ⅱ),板栗壳斗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壳斗科植物栗的总苞。
功能主治
治丹毒,瘰疬痰核,百日咳。
①《补缺肘后方》:"治丹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疗丹火疮、毒肿。"
③《滇南本草》:"烧灰吹鼻中,治中风不语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3~1两。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痰火头疬:风栗壳一两,蜜枣三枚。同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
②治痰火核:风栗壳配夏枯草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
③治丹毒红肿:板栗壳斗水煎洗患部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④治小儿百日咳:风粟壳三钱,加糖冬瓜五钱煎服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橄榄根
- 滇鸡骨常山
- 雪山鼠尾草
- 绿花耧斗菜
- 四楞蒿
- 环草
- 土黄连
- 红榔木
- 虫牙药
- 岗梅
- 棕竹根
- 黄杨叶
- 玉簪根
- 金丝矮陀陀
- 稻草
- 小毛鸡
- 润肺草
- 过山风
- 茱苓草
- 铁破锣
- 滇南杭子梢
- 土砂仁
- 香唐松草
- 花叶九节木
- 石菖蒲花
- 白郎花
- 三轮蒿
- 鲃鱼
- 山黄杨子
- 地草果
- 看麦娘
- 玉米黑霉
- 炙黄芪
- 树葱
- 牛含水
- 榄仁树皮
- 宿根亚麻
- 辽东栎
- 黑大豆叶
- 小毛香
- 豆瓣绿
- 翼枝榆
- 黄总花草
- 山苦草
- 天葵
- 海蜇皮
- 鹤草芽
- 香阿魏
- 婆罗门皂荚
- 虎掌草叶
- 木椒根
- 多穗石柯
- 黄麻灰
- 毛蕊老鹳草
- 野樱花
- 裂叶秋海棠
- 骆驼蹄瓣
- 水毛射
- 冷饭果
- 滨海前胡
- 野厚朴花
- 电灯花
- 黑种草
- 荆芥
- 短瓣花
- 卷伞菌
- 貂尾
- 笔罗子
- 石茶
- 狗头芙蓉
- 狭叶当归
- 野大豆藤
- 买麻藤
- 山芹
- 紫贝
- 藏绵芪
- 豪猪千
- 芭茅
- 云南鸡矢藤
- 狗肝菜
- 松萝
- 穗花杉叶
- 金榭榴
- 茴香茎叶
- 三叶豆
- 蛇蜕
- 黄鼠肉
- 蜂房
- 菰
- 蜂胶
- 枇杷木白皮
- 紫葳根
- 棉花杜仲
- 杧果核
- 红麸杨
- 山羊油
- 水黄
- 沙枣花
- 华南胡椒
- 箐跌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