鲜黄连
《中华本草》:鲜黄连
拼音注音
Xiān Huánɡ Lián
别名
细辛幌子、常黄连、铁丝草、朝鲜黄连、毛黄连。
英文名
Rhizome of Chinese Twinleaf
出处
出自《东北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鲜黄连的根及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Jeffersonia dubia (Maxim.) Benth. Et Hook.f.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除去茎叶及泥土,晒干。
原形态
鲜黄连 多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根茎短,外皮暗褐色,断面鲜黄色,须根发达,形成密集的根系。叶丛生;有长柄,柄长13-25cm,基部具紫褐色的鳞片;叶质薄,叶片近圆形,直径5-8cm先端微凹,基部深心形,边缘不规则波状,掌状脉7-9条,上面绿色,下面灰绿色,两面光滑无毛。花葶顶端着生一花,花葶长15-17cm;萼片4,紫红色,长5-6cm,早落;花冠淡紫色或紫红色,直径约2cm,或稍多,花瓣6-8,倒卵形;雄蕊8,长约为花瓣的1/3至1/4;雌蕊1,纺锤形,柱头2裂。蒴果革质,梨形,近先端半盖裂。种子多数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4-5月。果期5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灌木丛中,杂木及针阔混交下或山脚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地区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茎呈不规刚圆状、扁柱状,直径2-6mm,长3-6cm。表面棕褐色,有节及纵皱,被褐色小鳞片,上端有残存茎基,下端着生多数有分歧的须根;质脆,易折断,断面鲜黄色,不整齐,木部较宽,髓部较小,常有裂隙。须根细长,扭曲状弯曲,直径0.3-1.0mm,长约20cm,表面土黄色;不易折断,断面淡黄色,纤维性较强。气清香,味苦。[br]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;木栓层为数列扁平细胞,有时残缺或完全脱落。皮层薄壁细胞7-10列,散有根迹维管束和叶迹维管束。维管束无限外韧型,环列。韧皮部较窄,韧皮纤维散在,类圆形,直径13-16um。木质部宽广,导管较密集,直径30-90um;木纤维成群类圆形,直径13-23um;木薄壁细胞尖方形、类圆形。髓较宽,细胞类圆形,壁较厚。[br]根横切面;表皮细胞1列,长圆形、长方形、外壁及径向壁微木栓化。皮层细胞3-5列,含众多颗粒状物。韧皮部较窄,韧皮纤维散在,类圆形,直径10-15um;木质部较宽,呈4束。[br]粉末特征;棕黄色。①木栓细胞棕黄色,多角形。②导管主为网纹及环纹导管。③纤维细长,直径8-10um,壁厚,胞腔平直,狭缝状。④淀粉粒少,单闰圆球形,直径4-15um,脐点、层纹不明显。
化学成分
鲜黄连根和根茎含小檗碱(berbeine),木兰花碱(magnoflorine)。细胞培养提取液含药根碱(jatrorrhizine),去氢二松柏醇-4-β-D-葡萄糖甙(dehydrodiconiferyl-alco-hol-4-β-D-glucoside),去氢二松柏醇-r-β-D-葡萄糖甙(dehydrodi-coniferyl-alcohol-y-β-D-glucoside)。
性味
苦;性寒
鉴别
理化鉴别 (1)取本品粉末0.1g,加1%盐酸5ml,水浴温浸10min,滤过,分取1ml滤液中加碘化铋钾试剂2-3滴,产生橙红色沉淀。[br](2)薄层色谱 取上述滤液作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盐酸小檗碱,以乙醇溶解成每1ml含0.5-1mg的对照溶液。取供试品溶液20ul,点于同一硅胶H-CMC薄层板上,以正于醇-冰醋酸-水(7:1:2)展距10cm,取出晾干,于254nm紫外公析灯下观察,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。
归经
胃;大肠;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燥湿;泻火解毒。主湿热泄泻;赤白痢疾;脘胁疼痛;呕吐;吞酸;吐血;衄血;口舌生疮;目赤肿痛;咽痛喉哦;痈疽疔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。外用;适量,煎汁洗眼;或涂口舌。
注意
芜花为使,恶蘘草、牵牛子,畏大黄、黄连、藜芦。畏芦笋,菰笋,酱豉,冷水。得火良,与牵相反。体弱者和孕妇禁忌
各家论述
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治发热烦躁,口舌生疮,眼结膜炎,扁桃体炎;食欲减退,恶心呕吐,衄血,吐血;肠炎,腹泻,痢疾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鲜黄连
拼音注音
Xiān Huánɡ Lián
别名
毛黄连、细辛幌子、假细辛
来源
小檗科鲜黄连属植物鲜黄连Jeffersonia dubia (Maxim.)Benth. et Hook. f.,以根状茎及根入药。春秋采挖,洗净晒干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燥湿,凉血止血。用于肠炎,痢疾,消化不良,腹痛,发热烦躁,眼结膜炎,口疮,扁桃体炎,衄血,吐血,痈疽,疖肿,外伤感染。
用法用量
1~2钱;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鲜黄连
拼音注音
Xiān Huánɡ Lián
别名
洋虎耳草(《中国植物图鉴》),细辛幌子、常黄连、铁丝草(《东北药植志》),朝鲜黄连(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毛黄连(《辽宁经济植物志》)。
出处
《东北药植志》
来源
为小檗科植物鲜黄连的根茎。9~10月采挖,除去地上部分及根须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25厘米。根茎短,外皮暗褐色,内部鲜黄色,密生细而有分枝的须根。叶片近圆形,径约5~8厘米,基部深心形,顶端微凹,边缘波状,掌状脉7~9条,叶质薄,两面平滑无毛;叶柄长13~25厘米,无毛,基部具紫褐色的鳞片。花单生于花茎顶端,径约2厘米;萼片4,紫红色,早落;花瓣6~8,倒卵形,淡紫红色或带紫红色;雄蕊8;雌蕊1,纺锤形。蒴果。种子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4~5月。果期5~6月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林下、山坡、灌木丛或山脚湿润地上。分布东北。产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等地。
形状
干燥根茎甚短,外表棕褐色,上有茎基残存,并被小鳞片。断面黄白色,木质部往往有空隙。气特异,味苦。
化学成分
根、根茎含小檗碱等生物碱。
性味
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解毒,健胃止泻。治发热烦躁,口舌生疮,眼结膜炎,扁桃体炎;食欲减退,恶心呕吐,衄血,吐血;肠炎,腹泻,痢疾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;外用:煎水洗眼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横经席叶
- 山莓
- 鳝鱼
- 小伸筋草
- 金兰
- 石蔓藤
- 金钗凤尾蕨
- 路边草
- 罗望子
- 黄樟
- 铁栏杆
- 三色堇
- 山狸子肉
- 金荞麦
- 马来蒲桃
- 莕菜
- 山桃树皮
- 杜鹃花果实
- 漆叶
- 马肝
- 光叶水苏
- 山葛薯
- 李核仁
- 石龙子
- 黄瓜皮
- 桂叶素馨
- 豇豆
- 枳椇根
- 细叶十大功劳
- 兰石草果
- 大蛇药
- 异株百里香
- 公鱼
- 白脂麻
- 杉木油
- 红瑞木
- 过岗龙
- 灵猫肉
- 兰花参
- 山荆子
- 草乌叶
- 沼生柳叶菜
- 珍珠伞
- 鸢油
- 荠苨
- 冷蕨
- 美丽鳞毛蕨
- 山樱桃
- 小花五味子根
- 野木鱼
- 云南红豆蔻果
- 毛稔
- 柳枝
- 麻油
- 陆英根
- 红果冬青根
- 树五加
- 墙草根
- 羊屎条根
- 黄鼬
- 罗锅底
- 柽柳花
- 黄花山柰
- 箭叶蓼
- 角蒿
- 偷筋草
- 蓼大青叶
- 绵马贯众
- 细叶卷柏
- 莨菪
- 盐蛇
- 苏木蓝
- 银灰旋花
- 黄疸树
- 八角枫叶
- 胡椒
- 杠香藤
- 山羊血
- 枸橘刺
- 羊胡髭草
- 獐髓
- 滇常山
- 鸮
- 蛇胆
- 女萎
- 红花寄生
- 小叶野决明
- 蚕茧草
- 二色补血草
- 红轮千里光
- 川鄂山茱萸
- 胆木
- 倒吊蜡烛
- 蝴蝶花
- 淡竹笋
- 金刚刺
- 刺南蛇藤
- 漆姑草
- 狗骨
- 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