萍蓬草子
《中华本草》:萍蓬草子
拼音注音
Pínɡ Pénɡ Cǎo Zǐ
别名
水粟包、水粟子、萍蓬子。
英文名
Seed of Dwarf Cowlily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睡莲科植物萍蓬草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uphar pumilum(Hoffm.)DC.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熟时采收。
原形态
萍蓬草 多年生水生草本。根茎肥大,横卧。直径2-3cm,叶漂浮,纸质;阔卵状,长6-17cm,宽6-12cm,先端圆钝,基部弯缺呈深心状,上面光亮,绿色,下面紫红色,密生柔毛,侧脉羽状;叶柄长20-50cm;有柔毛。花梗长40-50cm;花单生梗端,漂浮水面,直径3-4cm;萼片5,黄色,革质,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1-2cm;花瓣小窄楔形,长5-7mm,先端微凹,背面有蜜腺;雄蕊多数;子房上位,柱头盘状,通常具8-10辐射状浅,淡黄色,或带红色。浆果卵形,长约3cm,基部狭窄,具宿存萼片和柱头;种子多数矩圆形,长5mm,褐色,革质,假种皮肉质。花期5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池沼、河湖浅水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河北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同属植物日本萍蓬草 Nuphar japonica ,又名川骨,含脱氧萍蓬草素(碱)(Desoxynupharidin),有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。
性味
甘;性平
归经
脾;胃;肾经
功能主治
健脾胃;活血调经。主脾虚食少;月经不调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萍蓬草子
拼音注音
Pínɡ Pénɡ Cǎo Zǐ
别名
水粟包(《纲目》),萍蓬子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睡莲科檀物萍蓬草的种子。秋季果热时采收。
原形态
萍蓬草(《本草拾遗》),又名:水粟(《纲目》),萍蓬莲、黄金莲、水面一盏灯、水萍蓬、矮萍蓬。
多年生水生草本。根茎肥大,横卧。叶漂浮,阔卵状,长6~17厘米,宽6~12厘米,基部深心形,上面亮绿色,下面紫红色,密生细毛,侧脉羽状;叶柄有细毛;生于水中的叶,质略柔薄。花单生于花梗顶端,漂浮水面,直径3~4厘米;萼片5,革质,大而色黄,椭圆状卵形;花瓣小,多数,楔状矩圆形,顶端截形或微凹,背面有蜜腺;雄蕊多数;子房上位,柱头盘状,有8~10个辐射状浅裂。浆果卵形,基部窄狭;具宿存萼片和柱头。种子多数,粟米状,革质,假种皮肉质。花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池沼、河流等浅水中。分布华东、华南、西南、东北等地。
药理作用
同属植物日本萍蓬草,又名川骨,含脱氧萍蓬草素(碱),有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涩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助脾厚肠。"
②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"滋养强壮,健胃,调经。治体虚衰弱,消化不良,月经不调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橘叶
- 珍珠菜
- 石南
- 柿花
- 鹌鹑蛋
- 密穗砖子苗
- 萍蓬草
- 檵花叶
- 夹竹桃
- 紫草茸
- 牦牛胆结石
- 伏毛山豆根
- 厚朴
- 华东瘤足蕨
- 野葡萄藤
- 鸡骨菜
- 红丝线
- 碎骨红
- 滨海前胡
- 酸藤果
- 麻叶绣球果
- 东北卫矛
- 大母猪藤
- 黄金菊根
- 景天
- 大叶排草
- 泽藓
- 黑色鳞毛蕨
- 野芫荽
- 铁藤
- 石楠
- 华东木蓝
- 梁王茶
- 博落回
- 翠雀花
- 红头翁
- 苦白蹄
- 罗伞树
- 豪猪肉
- 肺心草
- 虫牙药
- 苏木蓝
- 虎牙
- 红川乌
- 地乌
- 鹿蹄草
- 棕叶七
- 桔梗
- 红皮
- 萝卜防己
- 芡实
- 大金牛草
- 细叶卷柏
- 下果藤
- 矮脚南
- 天牛
- 锯齿溪蟹
- 楼梯草
- 兔耳子草
- 鸭脚木叶
- 野棕
- 白花射干
- 细叶大戟
- 四方盒子草
- 金凤藤
- 鸡肫草
- 海石鳖
- 藤乌
- 仙人掌
- 楮实子
- 飞来蓝
- 蜘蛛果
- 草果
- 楮皮间白汁
- 珠兰
- 红背酸藤
- 黑皮青木香
- 大块瓦
- 小黄鼠狼
- 獭肝
- 水百合
- 紫河车
- 牛蹄甲
- 睡菜
- 鸜雉
- 丁香枝
- 南蛇簕
- 白千层
- 虎头兰
- 红花点地梅
- 水茄冬
- 地梢瓜
- 接骨仙桃
- 堇宝莲叶
- 猕猴桃枝叶
- 吴茱萸叶
- 东风草
- 牛胆参
- 大花卫矛果
- 石头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