萍蓬草子
《中华本草》:萍蓬草子
拼音注音
Pínɡ Pénɡ Cǎo Zǐ
别名
水粟包、水粟子、萍蓬子。
英文名
Seed of Dwarf Cowlily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睡莲科植物萍蓬草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uphar pumilum(Hoffm.)DC.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熟时采收。
原形态
萍蓬草 多年生水生草本。根茎肥大,横卧。直径2-3cm,叶漂浮,纸质;阔卵状,长6-17cm,宽6-12cm,先端圆钝,基部弯缺呈深心状,上面光亮,绿色,下面紫红色,密生柔毛,侧脉羽状;叶柄长20-50cm;有柔毛。花梗长40-50cm;花单生梗端,漂浮水面,直径3-4cm;萼片5,黄色,革质,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1-2cm;花瓣小窄楔形,长5-7mm,先端微凹,背面有蜜腺;雄蕊多数;子房上位,柱头盘状,通常具8-10辐射状浅,淡黄色,或带红色。浆果卵形,长约3cm,基部狭窄,具宿存萼片和柱头;种子多数矩圆形,长5mm,褐色,革质,假种皮肉质。花期5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池沼、河湖浅水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河北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同属植物日本萍蓬草 Nuphar japonica ,又名川骨,含脱氧萍蓬草素(碱)(Desoxynupharidin),有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。
性味
甘;性平
归经
脾;胃;肾经
功能主治
健脾胃;活血调经。主脾虚食少;月经不调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萍蓬草子
拼音注音
Pínɡ Pénɡ Cǎo Zǐ
别名
水粟包(《纲目》),萍蓬子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睡莲科檀物萍蓬草的种子。秋季果热时采收。
原形态
萍蓬草(《本草拾遗》),又名:水粟(《纲目》),萍蓬莲、黄金莲、水面一盏灯、水萍蓬、矮萍蓬。
多年生水生草本。根茎肥大,横卧。叶漂浮,阔卵状,长6~17厘米,宽6~12厘米,基部深心形,上面亮绿色,下面紫红色,密生细毛,侧脉羽状;叶柄有细毛;生于水中的叶,质略柔薄。花单生于花梗顶端,漂浮水面,直径3~4厘米;萼片5,革质,大而色黄,椭圆状卵形;花瓣小,多数,楔状矩圆形,顶端截形或微凹,背面有蜜腺;雄蕊多数;子房上位,柱头盘状,有8~10个辐射状浅裂。浆果卵形,基部窄狭;具宿存萼片和柱头。种子多数,粟米状,革质,假种皮肉质。花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池沼、河流等浅水中。分布华东、华南、西南、东北等地。
药理作用
同属植物日本萍蓬草,又名川骨,含脱氧萍蓬草素(碱),有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涩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助脾厚肠。"
②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"滋养强壮,健胃,调经。治体虚衰弱,消化不良,月经不调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蒲州豉
- 黑点草
- 光棍草
- 黄海葵
- 豨仙草
- 须叶藤叶
- 香果脂
- 珠芽半枝
- 蟹壳
- 小毛蓼
- 罗锅底
- 苦天茄叶
- 木菠萝
- 山漆树
- 总序绿绒蒿
- 革耳
- 枣槟榔
- 鲎尾
- 光决明
- 贯众叶溪边蕨
- 鬼点灯
- 大青草
- 豨莶草
- 舌状蜈蚣藻
- 血见愁老鹳草
- 矮叶书带蕨
- 狗枣猕猴桃
- 毛黄堇
- 古钩藤
- 鳗鲡鱼
- 百解马兜铃
- 中南星
- 耳草
- 鸡肝散
- 空青
- 金蛤蟆
- 桉树果
- 光里白
- 血榧
- 岗松
- 白苏
- 阿尔泰瑞香
- 白芷
- 锡兰肉桂
- 黄荆枝
- 山肉桂
- 百药煎
- 矮脚苦蒿
- 蚕蜕
- 罐嘴菜
- 痄腮树
- 马蔺叶
- 狗蚁草
- 西藏羊耳兰
- 苦葵鸦葱
- 过山龙
- 马缨杜鹃
- 空心木
- 两广瘤足蕨
- 翼枝榆
- 血余
- 千灵丹
- 狗牙根
- 无粉报春
- 总状土木香
- 高山栲
- 葛蕈
- 林背子
- 峨参
- 尖萼厚皮香
- 过山消根
- 鸡麻
- 光明盐
- 革叶茴芹
- 光裸星虫
- 空心泡
- 八角枫
- 西南石梓
- 峨屏草
- 古山龙
- 鸡眼草
- 血藤
- 狗爪樟
- 白鱼尾果
- 甘松
- 葛藟
- 斩妖剑
- 鸡大腿
- 钩钱草
- 空心莲子草
- 割舌罗
- 黄果茄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高山龙胆
- 隔山香
- 八目鳗
- 蝈蝈
- 鸡肠
- 秋枫
- 中华里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