飘拂草
《中华本草》:飘拂草
拼音注音
Piāo Fú Cǎo
英文名
all-grass of Dichotomous Fimbristylis
出处
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莎草科植物两岐飘拂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mbristylis dichotoma (L) Vahl[Scirpus dichotomus L.;S.annuus All.;Fimbristylis annua(All.)Roem.et Schult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两歧飘拂草,草本。秆丛生,高20-50cm。全株无毛或有疏柔毛。叶线形,短于秆,宽1-2.5mm,先端急尖或钝;鞘基部革质。花序下的叶状苞片3-4,常1-2片,长于花序。聚伞花序复出或简单;小穗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5-12mm,宽2-3mm,有多数花;鳞片卵形或长圆形,长2-2.5mm,棕褐色,有光泽,有3-5脉,先端有短尖;雄蕊2-3;花柱扁平,上部有缘毛;柱头2。小坚果宽倒卵形,双凸状,长1-1.2mm,白色至至淡褐色,表面有横长圆形网纹,纵肋7-9条,显着隆起,有褐色短柄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,喜温暖湿气假,耐涝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但以肥沃、疏松的壤土栽培为好。[br]栽培技术,用种子繁殖法:直播。3-4月撒播,播后覆一层细土。[br]田间管理,苗出齐后,及时拔除杂草,并适当间苗。一般可不施肥。旱季注意灌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河边、湖旁、稻田中及路边潮湿处。资源分布:除西北外,各地均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含双氢莎草醌(dihydrooyperaqnone)、四氢莎草醌。(tetrahydrocyperaquinone),莎草醌(cyperapuinone),羟基莎草醌(hydroxycyperapuinone),去甲莎草醌(demethylcyperapuinone)。
性味
味淡;性寒
归经
肾;膀胱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尿;解毒。主小便不利;湿热浮肿;淋病;小儿胎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煎水饮能利小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飘拂草
拼音注音
Piāo Fú Cǎo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为莎草科植物两歧飘拂草的全草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变异极大,秃净或稍被柔毛。茎细,高25~50厘米,在花序下3~5棱形。叶线形至狭线形,长10~30厘米,宽1~3毫米;鞘革质,上端近于截形。伞形花序单生或复生,长3~7厘米:苞片3~4,叶状;其中1~2枚常长于花序;小穗卵状矩圆形,长5~10毫米:鳞片多数,螺旋形覆瓦状排列,褐色而有淡色或绿色的中脉,秃净;雄蕊1~2枚;花柱扁平,上部有缘毛,柱头2。小坚果矩圆状卵形,长1~1.2毫米,有7~9条纵线。抽穗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稻田或草地上。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全草中分离出双氢莎草醌、四氢莎草醌。
功能主治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煎水饮能利小便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落新妇
- 光叶闭鞘姜
- 蚍子草
- 峨三七
- 省雀花
- 广西花点草根
- 苹果皮
- 菩提树花
- 蒲葵根
- 麻滓
- 赤杨
- 鳢鱼胆
- 风箱树
- 铺地蜈蚣
- 五倍子内虫
- 鹅毛
- 紫楠根
- 麻秸
- 马蔺根
- 麻叶绣球
- 九节菖蒲
- 鹅
- 萼果香薷
- 赤车
- 马蹄草
- 鲎肉
- 毛花槭
- 莪术
- 黄羊角
- 风箱树花
- 盐麸树白皮
- 七星草乌
- 牛脂
- 蒲桃
- 鹭肉
- 鳆鱼
- 鳢鱼血
- 鸡谷草
- 麂肉
- 鹅喉管
- 苹婆
- 饭团藤
- 萍蓬草子
- 无风自动草
- 蒲州豉
- 合子草
- 雄鸡口涎
- 壶卢
- 豹肉
- 虎肉
- 鬼目
- 贴骨散
- 眼睛草
- 菊花根
- 五脉绿绒蒿花
- 樗白皮
- 狗牙根
- 大风药
- 管仲
- 海雹菜
- 炮仗筒
- 蒲桃叶
- 粉萆薢
- 鳗鲡鱼
- 狗哇花
- 峨眉蕨贯众
- 鸭屎树
- 鄂西天胡荽
- 蝴蝶藤
- 苦楝菌
- 花蝴蝶根
- 娃娃拳
- 阳桃根
- 独脚蟾蜍
- 厚叶算盘子
- 白鸭肉
- 梓木
- 扇子七
- 紫色翼萼
- 咳喘木
- 蕨萁
- 大头艾纳香
- 穿根藤
- 人面子叶
- 毛黄堇
- 五指毛桃果
- 天生草
- 大苞叶千斤拔
- 黄草乌
- 和合草
- 狐肉
- 苦菜根
- 獭子树
- 荷叶金钱
- 铁栏杆
- 家麻树
- 火焰兰
- 巴豆霜
- 金不换
- 九龙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