飘拂草
《中华本草》:飘拂草
拼音注音
Piāo Fú Cǎo
英文名
all-grass of Dichotomous Fimbristylis
出处
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莎草科植物两岐飘拂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mbristylis dichotoma (L) Vahl[Scirpus dichotomus L.;S.annuus All.;Fimbristylis annua(All.)Roem.et Schult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两歧飘拂草,草本。秆丛生,高20-50cm。全株无毛或有疏柔毛。叶线形,短于秆,宽1-2.5mm,先端急尖或钝;鞘基部革质。花序下的叶状苞片3-4,常1-2片,长于花序。聚伞花序复出或简单;小穗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长5-12mm,宽2-3mm,有多数花;鳞片卵形或长圆形,长2-2.5mm,棕褐色,有光泽,有3-5脉,先端有短尖;雄蕊2-3;花柱扁平,上部有缘毛;柱头2。小坚果宽倒卵形,双凸状,长1-1.2mm,白色至至淡褐色,表面有横长圆形网纹,纵肋7-9条,显着隆起,有褐色短柄。花、果期7-10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,喜温暖湿气假,耐涝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但以肥沃、疏松的壤土栽培为好。[br]栽培技术,用种子繁殖法:直播。3-4月撒播,播后覆一层细土。[br]田间管理,苗出齐后,及时拔除杂草,并适当间苗。一般可不施肥。旱季注意灌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河边、湖旁、稻田中及路边潮湿处。资源分布:除西北外,各地均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含双氢莎草醌(dihydrooyperaqnone)、四氢莎草醌。(tetrahydrocyperaquinone),莎草醌(cyperapuinone),羟基莎草醌(hydroxycyperapuinone),去甲莎草醌(demethylcyperapuinone)。
性味
味淡;性寒
归经
肾;膀胱经
功能主治
清热利尿;解毒。主小便不利;湿热浮肿;淋病;小儿胎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煎水饮能利小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飘拂草
拼音注音
Piāo Fú Cǎo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来源
为莎草科植物两歧飘拂草的全草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变异极大,秃净或稍被柔毛。茎细,高25~50厘米,在花序下3~5棱形。叶线形至狭线形,长10~30厘米,宽1~3毫米;鞘革质,上端近于截形。伞形花序单生或复生,长3~7厘米:苞片3~4,叶状;其中1~2枚常长于花序;小穗卵状矩圆形,长5~10毫米:鳞片多数,螺旋形覆瓦状排列,褐色而有淡色或绿色的中脉,秃净;雄蕊1~2枚;花柱扁平,上部有缘毛,柱头2。小坚果矩圆状卵形,长1~1.2毫米,有7~9条纵线。抽穗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稻田或草地上。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全草中分离出双氢莎草醌、四氢莎草醌。
功能主治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煎水饮能利小便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鲨鱼皮
- 螃蟹脚
- 铁线透骨草
- 镜面草
- 穗花杉根
- 狗牙花
- 保山附片
- 硼砂
- 铜线草
- 大枣
- 樗白皮
- 灰钉
- 六叶龙胆
- 柠檬叶
- 山刺梨
- 小梾木
- 白垩铁线蕨
- 毛白杨
- 假蒟果穗
- 砖子苗
- 扛板归
- 山白龙
- 大毛红花
- 出山虎
- 南天竹梗
- 油菜子油
- 黔羊蹄甲
- 铁仔
- 台湾三颗针
- 通天草
- 鹅臎
- 绿玉树
- 赤小豆花
- 兰花
- 唐古特报春
- 苦竹笋
- 矮地茶
- 狭叶垂头菊
- 长圆叶艾纳香
- 剑叶铁角蕨
- 鮧鱼尾
- 鹿尾
- 土沙参
- 铁箭岩陀
- 牛角瓜
- 菊花参
- 泡泡草
- 铁拳头
- 土一枝蒿
- 接骨草
- 泡囊草根
- 紫金砂
- 梅叶
- 爵床
- 雷公藤
- 公英叶风毛菊
- 无患子中仁
- 石瓜子莲
- 杨梅根
- 鼍肉
- 山稔叶
- 节节草
- 香面叶
- 榆花
- 车前草
- 肾子藤
- 水翁皮
- 石吊兰
- 扭肚藤
- 霸王根
- 通骨消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通脱木花上粉
- 无花果
- 云南紫珠
- 橄榄仁
- 葛粉
- 铁力木
- 疏叶香根芹
- 排钱草根
- 红马蹄乌
- 藜芦
- 白苏子
- 孜然
- 向日葵花盘
- 腐沫
- 柞树皮
- 漆大姑根
- 玉簪
- 紫金皮
- 樟树子
- 白花鹅掌柴
- 阳桃
- 肥皂核
- 葵花大蓟
- 药鼠李实
- 滇海水仙花
- 滇南冠唇花
- 豺肉
- 麻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