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艾
《中华本草》:苦艾
拼音注音
Kǔ ài
别名
苦蒿、啤酒蒿
英文名
Common Wormwood
出处
始载于《生药学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中亚苦蒿的叶和花枝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temisia absinthum L.采收和储藏:夏季开花前割取花枝或采叶,晒干。
原形态
中亚苦蒿 多年生草本,高60-150cm。主根单一,垂直,稍木质化,径达3cm。根状茎稍粗短,垂直。茎单一或2-3个,直立,密被灰白色短柔毛,上部斜上分枝。茎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全裂,长卵形或卵形,长8-12cm,宽7-9cm,叶柄长6-12cm,中部叶长卵开或卵形,二回羽状全裂,长6-9cm,宽3-7cm;叶柄长2-6cm;上部叶羽状全裂或5全裂,长4-6cm,宽2-4cm,近无柄;苞片叶3深裂或不分裂。头状花序球形或近球形,下垂,于茎端或分枝上排成穗状花序式的总状花序;总苞片3-4层,中、外层总苞片有白色柔毛,内层者的膜质,几无毛;花序托密生白毛;雌花1层,15-25朵,花冠狭圆锥状,花冠桅部有2裂齿,花柱线形,伸出花冠外,先端分叉长两性花4-6层,30-90朵,花冠管状,花药披针形,花柱与花冠等长,先端2叉,柱头有睫毛。瘦果长圆形,先端微有不对称的冠状边缘。花、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1500m的山坡、草原、林缘及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新疆;我国南京等地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有洋艾双内酯(artenolide)[1],帕氏万带兰素(parishin)B、C[2],-1[(E)-8-异丙基-1,5-二甲基-4,8-壬二烯]-4-甲基-2,3-二氧-双环[2,2,2]-5-辛烯
药理作用
洋艾所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β-侧柏酮,能科生与樟脑相似的中枢兴奋作用。若猫或兔静脉主射洋艾油0.03-0.06ml,能引起知觉消失和惊劂等症状[1]。洋艾乙醇提取物中得到的24ξ-乙基胆甾-7,22-二烯-3ξ-醇,对酵母菌所致家兔发热有解热作用,肯未观察到明显毒性[2]。
性味
味苦;性寒;有毒
功能主治
清热燥湿;驱蛔;健胃。主关节肿痛;湿疹瘙痒;疖肿疮毒;蛔虫病;食欲不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熬膏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叶和花枝;味苦,性寒,有毒。有清热燥湿,健胃的功能。用于增进食欲,开胃助消化。口服苦艾素 ansumin 能降低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炎症程度,且能促进胃壁的再生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慈姑花
- 山慈菇叶
- 孩儿茶
- 小对叶草
- 昂天莲
- 地枫皮
- 猬肉
- 夜吹箫
- 午时茶
- 鸭儿芹
- 山萩
- 鼠李根
- 云南地黄连
- 空青
- 大四块瓦
- 珊瑚
- 丝瓜皮
- 十萼茄
- 全叶青兰
- 仙人掌
- 丁香罗勒
- 水白蜡
- 血经草
- 五指茄
- 蓝萼香茶菜
- 黄莲花
- 满江红
- 满天星
- 芦竹根
- 五香藤
- 旋蒴苣苔
- 太白贝母
- 苦檀子
- 五味子
- 马刀
- 绿萼梅
- 红帽顶
- 鹿胎
- 大发表
- 林背子
- 杏仁
- 假鹰爪根
- 庐山石韦
- 白花猪母菜
- 小叶买麻藤
- 栓皮栎
- 地乌
- 黄藨根
- 五脉山黧豆
- 薄荷露
- 石蒜
- 矮叶书带蕨
- 百足藤
- 刺血红
- 黄荆叶
- 犁头尖
- 竹林消
- 石头菜
- 大九股牛
- 还魂草
- 木芙蓉花
- 东风草
- 牛角三七
- 昙花茎
- 夜花藤
- 生姜皮
- 白鹅膏
- 黄瓦韦
- 熊尾草
- 龙角
- 豺肉
- 鸭脚木叶
- 羊耳菊
- 姜皮
- 柞树叶
- 光枝勾儿茶
- 象肉
- 赤芍药
- 蕹菜
- 无患子树皮
- 柠条籽
- 吉丁虫
- 红果楠
- 假木豆
- 狭叶香茶菜
- 灰钉
- 鼋肉
- 羊屎条叶
- 光明盐
- 树头芭蕉
- 省沽油根
- 山货榔
- 大叶楠
- 黑蒿
- 矩镰荚苜蓿
- 紫萁贯众
- 大狗尾草
- 巴豆叶
- 蜡瓣花根
- 鸡冠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