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叶火绒草
《中华本草》:针叶火绒草
拼音注音
Zhēn Yè Huǒ Rónɡ Cǎo
别名
小火草、苦艾、羊毛火绒草
英文名
all grass of Awlshapedleaf Edelweiss
出处
始载于《四川凉山州中草药资源普查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钻叶火绒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ontopodium subulatum (Fra-nch.) Beauv. [Gnaphalium subulatum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晾干。
原形态
钻叶火绒草 多年生草本,长5-30cm。根状茎粗短,根出条木质,有顶生密集的缨状叶丛,多分枝,通常疏散丛生。花茎多数,通常生于根出条叶丛上或根状茎上,被白以绢状蛛丝状茸毛或毛。叶条形或条状钻形,长0.8-3cm,宽不超过0.1cm,无柄,边缘反卷,上面被蛛丝状毛或长柔毛或近无毛,下面被白色茸毛;苞叶多数,与茎部叶等长或远较长,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宽1.2-3mm,两面被白色或有时黄褐色厚茸毛,开燕尾服成径2-6cm的苞叶群。头状花序,径3-4mm,常10-40个密集成复伞房状或团伞状;总苞长约3mm,被白色厚茸毛;总苞片约3层,先端无毛,尖或稍钝,常陷没于毛茸中;小花异形或雌雄异株;花冠长2.5-3mm;雄花冠漏斗状管状,有披针形尖裂片;雌花花冠丝状,冠毛白色;雄花冠毛上部稍粗厚,有锯齿;雌花冠毛细丝状,有细锯齿。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头状凸起。花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500-2900m的高山和亚高荒原、草甸、砾石坡地和针叶林外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散瘀止痛。主咽喉肿痛;痈疽肿毒;跌打损伤;关节红肿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,有解热,散瘀、止痛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蜘蛛草
- 醉针茅
- 鹧鸪血
- 雉脑
- 钟花草
- 锥螺厣
- 醉针茅根
- 紫青藤根
- 蜇砂
- 锥栗果壳
- 鱵鱼
- 桑瘿
- 青木香
- 苎麻梗
- 青脚莲
- 鳟鱼
- 紫雪花
- 万年青根
- 鹧鸪脂
- 蜘蛛
- 藏青果
- 走游草
- 长梗千里光
- 棠梨
- 蒙自木蓝
- 钟萼木
- 芝麻壳
- 铁浆
- 走马胎叶
- 枇杷叶露
- 走马风
- 苎麻皮
- 走马芹
- 鲻鱼
- 爬藤榕
- 大扁竹兰
- 鯮鱼
- 紫金皮
- 走茎丹参
- 铜绿
- 野木鱼
- 鸭脚木叶
- 黄山五叶参
- 海带
- 散血藤
- 响叶杨
- 蟋蟀
- 大管
- 西南毛莨
- 风藤草
- 红楤木
- 麦撇花藤
- 黄皮果
- 家白蚁
- 毛蕨根
- 猩猩木
- 省雀花
- 二裂叶委陵菜
- 猴高铁
- 流苏子根
- 黄花仔
- 花锚
- 龙须草
- 大叶白纸扇
- 丝瓜叶
- 功劳叶
- 下田菊
- 石瓜子莲
- 血桐
- 亮叶冬青
- 异木患
- 土半夏
- 七爪风
- 飞机草
- 苦马豆
- 石彭子
- 接骨草
- 金纽子
- 苋实
- 扭筋草
- 土牡蛎
- 蜣螂
- 蜥蜴
- 赶山鞭
- 饭团藤
- 獾油
- 黄花小二仙草
- 树茭瓜果
- 狗核树
- 蝉蜕
- 荠菜子
- 狼油
- 鹅绒藤
- 锅铲叶
- 铜线草
- 狗筋蔓
- 狗脚迹
- 岩茴香
- 凤尾参
- 黄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