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叶火绒草
《中华本草》:针叶火绒草
拼音注音
Zhēn Yè Huǒ Rónɡ Cǎo
别名
小火草、苦艾、羊毛火绒草
英文名
all grass of Awlshapedleaf Edelweiss
出处
始载于《四川凉山州中草药资源普查名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钻叶火绒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ontopodium subulatum (Fra-nch.) Beauv. [Gnaphalium subulatum Franch.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晾干。
原形态
钻叶火绒草 多年生草本,长5-30cm。根状茎粗短,根出条木质,有顶生密集的缨状叶丛,多分枝,通常疏散丛生。花茎多数,通常生于根出条叶丛上或根状茎上,被白以绢状蛛丝状茸毛或毛。叶条形或条状钻形,长0.8-3cm,宽不超过0.1cm,无柄,边缘反卷,上面被蛛丝状毛或长柔毛或近无毛,下面被白色茸毛;苞叶多数,与茎部叶等长或远较长,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宽1.2-3mm,两面被白色或有时黄褐色厚茸毛,开燕尾服成径2-6cm的苞叶群。头状花序,径3-4mm,常10-40个密集成复伞房状或团伞状;总苞长约3mm,被白色厚茸毛;总苞片约3层,先端无毛,尖或稍钝,常陷没于毛茸中;小花异形或雌雄异株;花冠长2.5-3mm;雄花冠漏斗状管状,有披针形尖裂片;雌花花冠丝状,冠毛白色;雄花冠毛上部稍粗厚,有锯齿;雌花冠毛细丝状,有细锯齿。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头状凸起。花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500-2900m的高山和亚高荒原、草甸、砾石坡地和针叶林外缘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散瘀止痛。主咽喉肿痛;痈疽肿毒;跌打损伤;关节红肿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,有解热,散瘀、止痛的功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苍条鱼鳖
- 钻地风
- 醉鱼草花
- 肿柄菊叶
- 粗棕竹根
- 钻天杨
- 西瓜
- 肿足蕨
- 藏青杠
- 茶子
- 震天雷
- 锥螺厣
- 金甲豆
- 藏红花
- 锥栗果壳
- 柳叶绣球菊
- 船形乌头
- 蓝茶
- 苍耳囊虫
- 苍白过路黄
- 翅卫矛
- 桑螵蛸
- 臭冷杉
- 穿根藤
- 穿石藤
- 粗皮松萝
- 缠竹黄
- 紫青藤根
- 蛇地钱
- 苍耳根
- 臭梧桐子
- 茶子木花
- 辣椒
- 小花花椒
- 翅柄蓼
- 长毛香科科
- 糙叶五加
- 三羽叉蕨
- 春不见
- 臭茉莉
- 红直当药
- 翅柄铁线蕨
- 粗毛蹄盖蕨
- 臭山牛蒡
- 臭梧桐花
- 臭常山
- 蓍草
- 栗
- 臭灵丹
- 黄根
- 白千层叶
- 落花生枝叶
- 桂木干
- 紫金血藤
- 臭矢菜
- 疝气草
- 石韦根
- 红土子
- 刺黄柏茎叶
- 天萝水
- 白云瓜叶
- 白线薯
- 灯笼草
- 温泉
- 大黄蜂子
- 当归藤
- 山丹
- 唇香草
- 黄秋葵根
- 茯苓皮
- 朝鲜崖柏
- 玉簪花
- 陈冬菜卤汁
- 水蛇皮
- 杓儿菜
- 小铜锤
- 绿豆衣
- 树茭瓜
- 波棱瓜
- 粉萆薢
- 棠梨枝叶
- 秃叶红豆树
- 莴苣子
- 白蜡树皮
- 麻鱼肉
- 穇穗莎草
- 鹅脚木叶
- 楠木
- 鲫鱼胆
- 小石韦
- 齿叶橐吾
- 金牛草
- 束花石斛
- 土白蔹
- 龙胆地丁
- 蓝花扁竹
- 桦树皮
- 岗梅根
- 瓦韦
- 独脚蟾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