鹰不泊
《*辞典》:鹰不泊
拼音注音
Yīnɡ Bù Bó
别名
乌鸦不企树、竻当(《岭南采药录》),鸟不宿、画眉架(《岭南草药志》),刺倒树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求原》
来源
为芸香科植物勒欓的根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或乔木,高可达12米。干和枝具红褐色的皮刺。叶互生;单数羽状复叶,小叶7~23枚:总轴长7~12厘米,有少刺或无刺;小叶斜方状倒卵形或斜矩圆形,长2~5厘米,宽1~2厘米,顶生小叶矩圆形,长可达7厘米,先端钝,基部狭而成一短柄,边全缘稍作波浪形;或中部以上有不明显的浅圆锯齿。圆锥花序顶生,疏散的3歧,或2~3次伞形花序式的分枝,约与叶等长;花序柄长5~9厘米;花单性,萼片5,卵形;花瓣5,白色,长约2毫米;雄花的雄蕊5,退化心皮短小;雌花的雄蕊退化为鳞片,心皮2,柱头头状。蓇葖果紫红色,有粗大腺点。种子黑色而亮。花期6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本植物的嫩叶(鹰不泊薳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果皮在广东、广西等地作土花椒使用,参见"花椒"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荒地、山坡、溪谷灌木丛中或疏林中。分布我国南部。
化学成分
树皮含香叶木甙、橙皮甙、勒欓素,又含甾醇、酚性成分、有机酸。根皮含勒欓碱、橙皮甙、香叶木甙、勒欓素。
性味
《本草求原》:"辛,温。"
功能主治
祛风,化湿,消肿,通络。治咽喉肿痛,黄肿,疟疾,风湿骨痛,跌打挫伤。
①《本草求原》:"理痰火、酒痰,开喉咽肿痛。浸酒法风,理跌打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去风,治黄肿。又治伤寒,黄食证。"
③《生草药手册》:"治小儿百子痰(肚胀,小便短,胃呆,青筋络肚者名百子痰病)。"
④《岭南草药志》:"化湿,驱风,消肿,退黄,理臌,治疟退热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;或浸酒饮。外用:浸酒擦患处。
复方
①治慢性肝炎:鹰不泊干根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
②治肾炎性水肿:鹰不泊干根1~2两,水煎服。
③治风湿骨痛,跌打瘀痛:鹰不泊干根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(①方以下出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④治跌打挫伤,腰部劳损,风湿关节痛,肥大性关节炎:勒欓根,小果蔷薇根各一两五钱,山花椒根八钱。上药用烧酒一斤浸半月。第一次顿服lOO毫升,以后每次50毫升(量小酌减),每天2次,同时适量外擦。(广西自治区医药研究所《医药科技资料》(2):17,1972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茉莉根
- 野把子
- 秃鹫
- 蛤蚧
- 地乌
- 寒水石
- 黄茶根
- 狗胆
- 柳白皮
- 独花兰
- 蜀葵根
- 续随子茎中白汁
- 乌鸦肉
- 野木耳菜
- 扁青
- 暴马子
- 刺藦苓草
- 金雀根
- 猩猩木
- 鲫鱼脑
- 罗锅底
- 苜蓿根
- 白背小报春
- 榧螺
- 法半夏
- 尖子木
- 蜥蜴
- 山小橘
- 星毛羊奶子
- 海狸香
- 玳瑁
- 地盘松球
- 葛叶
- 厚朴
- 搬倒甑
- 榠樝
- 黄荆叶
- 小叶假耧斗菜
- 九节风
- 白子菜
- 香石藤果
- 龙牙楤木果
- 麻母
- 椿叶
- 红皮
- 蜘蛛草
- 藏三七
- 大叶樱叶
- 露兜竻花
- 凤仙花
- 金石斛
- 肿柄菊叶
- 大串连果
- 两指剑
- 牛金子
- 胆南星
- 粗叶卷柏
- 地蜂子
- 五月霜
- 小九节铃
- 大透骨草
- 清香桂
- 树头菜
- 紫金标
- 马蹄金
- 邪蒿
- 高山龙胆
- 油菜子油
- 满山白
- 山橘叶
- 腊梅
- 牛蹄甲
- 高粱乌米
- 蒲桃壳
- 箭杆风
- 铁线草
- 斩龙草
- 红椋子
- 刺猬皮
- 厚皮树
- 苦檀子
- 八爪金龙
- 绵参
- 苦马豆
- 蛇疙瘩
- 锅铲叶
- 午香草
- 铧尖草
- 朱砂七
- 竹林消
- 苍白秤钩风
- 玳玳花
- 麻羊藤
- 黄颡鱼涎
- 狗脚迹
- 青琅玕
- 海虾壳
- 了哥王根
- 寸金草
- 大将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