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香叶
《中华本草》:瑞香叶
拼音注音
Ruì Xiānɡ Yè
英文名
Leaf of Winter Daphne, Leaf of Frangrant Daphne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瑞香科植物瑞香Daphne odora Thunb.的枝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aphne odora Thunb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瑞香 常绿灌木,高约2m。枝细长,淡褐色,光滑无毛。叶互生;椭圆状长圆形,长5-8cm,宽1.5-2cm,全缘,先端钝或短尖,基部近楔形,上面深绿,下面淡绿,均平滑无毛。花富有香气,白色或淡红色,无毛,长约1.2cm,成头状花序,生于枝端;苞片6-10,披针形,宿存;萼筒外部具柔毛,4裂,长约8mm;无花冠;雄蕊8;雌蕊1,子房光滑。果实为浆果状,圆球形,红色。花期3-5月。
生境分布
原产我国,现多栽培于庭园。
性味
味辛;性平
归经
肺;脾经
功能主治
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疮疡;乳痈;痛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6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研末调敷;或煎水洗。
复方
治疗面部疮疔:鲜瑞香叶,洗净,蜂蜜少许,共和捣烂敷患处,日一、二次,(闽南民间草药);治风湿病:瑞香茎叶,煎水洗(湖南药物志)治胎动流血:瑞香叶四钱,虎耳草一两,水煎服(湖南药物志)
各家论述
1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疮疡,捣烂敷之。2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鲜叶或干叶,研成粉末,敷疮疡,消肿止痛。内服,治疮疡及慢性皮肤病,并治痛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瑞香叶
拼音注音
Ruì Xiānɡ Yè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的叶片。
功能主治
治疮疡,痛风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疮疡,捣烂敷之。"
②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鲜叶或干叶,研成粉末,敷疮疡,消肿止痛。内服,治疮疡及慢性皮肤病,并治痛风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、研末调敷或煎水洗。内服:煎汤,1~2钱。
复方
①治面部各种疔症:鲜瑞香叶,洗净,蜂蜜少许,共和捣烂敷患处,日换一、二次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②治风湿病:瑞香茎叶,煎水洗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③治胎动流血,产后血晕:瑞香茎叶四钱,虎耳草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苒苒草
- 猪牙皂
- 猪蹄甲
- 野梧桐
- 浙樟
- 棕榈叶
- 樟脑
- 母猪菜
- 白细辛
- 浙贝母
- 棕榈皮
- 猪毛七
- 猪肠
- 浙雁皮
- 止泻木
- 棕榈子
- 西藏马先蒿
- 野冬菊
- 止咳菊
- 獐肉
- 止咳草
- 椆李
- 杧果核
- 白沙蒿
- 棉子油
- 野牡丹子
- 野山茶
- 白花杆
- 白梅花
- 母猪藤
- 野洋参
- 木竹子皮
- 野樱桃
- 白粉蝶
- 木莲果
- 野漆树叶
- 野料豆
- 都拉鸢尾
- 野山楂
- 野京豆
- 白果根
- 白花丹
- 野丹参
- 木麻黄
- 野灯草
- 木香子
- 白花果
- 木棉根
- 野升麻
- 白牛胆
- 白毛蛇
- 野棉花
- 野海椒
- 野海棠
- 棉花子
- 木锥花
- 木蜡树叶
- 梅花草
- 白花草
- 木姜子
- 野樱花
- 木椒根
- 野绿麻根
- 滇南马钱
- 石彭子
- 白珠树
- 白残花
- 野决明
- 白花蛇
- 棉花壳
- 木棉花
- 梨叶
- 野扁豆
- 震天雷
- 白石花
- 大草蔻
- 石榴根
- 白榔皮
- 白松塔
- 白榄根
- 白檀根
- 榛子花
- 木通根
- 猪胆粉
- 樟梨子
- 猪脂膏
- 棕榈根
- 野塘蒿
- 槠子皮叶
- 樟木子
- 炙甘草
- 白淋草
- 止血丹
- 猪毛蕨
- 野木耳菜
- 白花菜
- 猪屎豆
- 白狼毒
- 浙桐皮
- 炸腰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