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菜子油
《*辞典》:油菜子油
拼音注音
Yóu Cài Zǐ Yóu
别名
香油(《本经逢原》),菜子油(《摄生众妙方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油菜子的脂肪油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芸苔"条。
功能主治
治肠梗阻,汤火灼伤,湿疹。
《本经逢原》:"治痈疽及痔漏中生虫,以香油涂之。"
复方
①治风疮不愈:陈菜子油同穿山甲末,熬成膏涂之。(《摄生众妙方》)
②治汤火伤灼:菜子油调蚯蚓屎搽之。(《简便单方》)
③治无名肿毒,风疹,皮肤瘙痒,湿疹:生菜子油,外搽,一日数次。治疗时期,忌用水洗患处。(《浙江中医》9(6):227,1966)
临床应用
治疗肠梗阻:按年龄大小用菜子油1~5两(10两制),1次或2次服下,不能口服者由胃管注入。同时配合必要的辅助疗法,如补液、输血,纠正酸中毒,抗休克,应用抗菌素等。一般服后3~4小时肠鸣增加,有的暂时腹痛加重,但随后即痛减胀消;约8小时左右解大便,症状消失。治疗35例,痊愈26例,无效9例。本药对蛔虫性及食物性肠梗阻效果较好,对扭转套叠性肠梗阻效果不佳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苏木蓝
- 无腺橉木
- 粟米草
- 青风藤
- 矮脚苦蒿
- 蛇迷草
- 青蛙
- 桔梗
- 甘菊花露
- 鬣羚角
- 鳕鱼
- 蛇葡萄根
- 三加
- 广州山柑
- 苞蔷薇根
- 泡泡草
- 地红子根
- 铜线草
- 牛心果
- 蚍子草
- 山姜花
- 柱果木榄叶
- 蟛蜞菊
- 水葱
- 卵叶鳞始蕨
- 南瓜叶
- 武靴藤
- 炮姜
- 莿(木冬)
- 青头菌
- 丁香蓼根
- 葱叶
- 黑鳞大耳蕨
- 飞来蓝
- 地骨皮
- 盾叶薯蓣
- 干檀香叶
- 麻牛膝
- 贯众
- 树头菜
- 佛葵
- 白桦皮
- 火秧竻蕊
- 油茶油
- 大横纹
- 大叶熊巴掌
- 刺葡萄根
- 绵三七
- 牛奶菜
- 龙珠根
- 蛇胆
- 龙齿
- 小乌泡根
- 野漆树根
- 粉瘤菌
- 三品一枝花
- 海盘车
- 炮仗花
- 瘴气藤
- 蘘荷子
- 刺桐叶
- 血风藤
- 麻母
- 山茶子
- 鸐雉
- 麻皮
- 麦芽
- 鸢翅骨
- 白杨树
- 双参
- 艾虎
- 柚花
- 蟋蟀
- 赤楠蒲桃叶
- 蓝花侧金盏
- 鹦鹉
- 小盘木
- 鹿角菜
- 假辣蓼
- 紫苏
- 红花月见草
- 角果木子油
- 人参须
- 牛毛毡
- 大萼鹿角藤
- 三角草
- 焦槟榔
- 歪脖子果
- 肿节风
- 随手香
- 豆腐渣
- 金线草
- 方叶五月茶
- 獭肝
- 入地蜈蚣
- 秋海棠花
- 薜荔果
- 旋鸡尾
- 龙眼肉
- 三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