枣树皮
《中华本草》:枣树皮
拼音注音
Zǎo Shù Pí
英文名
Bark of Common Jujube, Bark of Chnese Dat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鼠李科植物枣Ziziphus jujuba Mill.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iziphus jujuba Mill.采收和储藏:全年皆可收采,春季最佳,用月牙形镰刀,从枣树主干上将老皮刮下,晒干。
原形态
枣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10m。有长枝、短枝和新枝,长枝平滑,无毛,幼枝纤细略呈“之”形弯曲,紫红色或灰褐色,具2个托叶刺,长刺可达3cm,粗直,短刺下弯,长4-6mm;短枝短粗,长圆状,自老枝发出;当年生小枝绿色,下垂,单生或2-7个簇生于短枝上。单叶互生,纸质,叶柄长1-6mm,长枝上的可达1cm;叶片卵形、卵状椭圆形,长3-7cm,宽2-4cm,先端钝圆或圆形,具小尖头,基部稍偏斜,近圆形,边缘具细锯齿,上面深绿色,无毛,下面浅绿色,无毛或沿脉被疏柔毛;基生三出脉。花黄绿色,两性,常2-8朵着生于叶腋成聚伞花序;萼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;花瓣5,倒卵圆形,基部有爪;雄蕊5,与花瓣对生,着生于花盘边缘;花盘厚,肉质,圆形,5裂;子房2室.与花盘合生,花柱2半裂。核果长圆形或长卵圆形,长2-3.5cm,直径1.5-2cm,成熟时红色,后变红紫色,中果皮肉质、厚、味甜,核两端锐尖。种子扁椭圆形,长约1cm。花期5-7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山区、丘陵或平原,全国各地广为栽培,栽培品种甚多。资源分布:原产我国,现亚洲、欧洲、和美洲常有种植。
药理作用
小鼠灌服枣树皮(品种未鉴定)醇提物,有明显祛痰作用(酚红法),镇咳作用不明显;但如腹腔注射,则有镇咳作用(氨水喷雾引咳法)。
性味
苦;涩;温
归经
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涩肠止泻;镇咳止血。主泄泻;痢疾;咳嗽;崩漏;外伤出血;烧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;研末,1.5-3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研末撒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洗目,昏者变明。2.治腹泻,刀伤。〔《中药通报》2(3):122,1956〕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枣树皮
拼音注音
Zǎo Shù Pí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树皮,全年皆可收采,春季最佳,用月牙形镰刀,从枣树主干上将老皮刮下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大枣"条。
药理作用
小鼠灌服枣树皮(品种未鉴定)醇提物,有明显祛痰作用(酚红法),镇咳作用不明显;但如腹腔注射,则有镇咳作用(氨水喷雾引咳法)。
性味
性温,无毒。(《中药通报》2(3):122,1956)
功能主治
收敛止泻,祛痰,镇咳,消炎,止血。治痢疾,肠炎,慢性气管炎,目昏不明,烧烫伤,外伤出血。
①《纲目》:"洗目,昏者变明。"
②收敛,止血,去湿。治腹泻,刀伤。(《中药通报》2(3):122,1956)
用法用量
内服:烧存性研末,0.5~1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烧存性研末撒。
复方
①治目昏不明:枣树皮、老桑树皮等分。烧研,每用一合,井水煎,澄,取清洗目。一月三洗,昏者复明。忌荤、酒、房事。(《纲目》)
②治腹泄:枣树皮一束,炒焦为末。车前子三钱煎汤送下,早晚各服五分,饭前服。(《中药通报》2(3):122,1956)。
③治菌痢、肠炎:老枣树皮,除去泥垢,研成细粉。每次冲服三分,每天三次。(《全展选编·传染病》)
④治刀伤:枣树皮三钱,当归一钱。各炒为极细末,瓶装备用。如遇刀伤,流血不止,以此药粉干撒患处,结痂牢固,不易感染。(《中药通报》2(3):122,1956)
⑤治烧烫伤:枣树皮,烘干研粉,加倍量的50~60%酒精浸泡24小时,过滤。滤液每100毫升加樟脑5克,蟾酥2.5克。用时喷雾于伤面,或用棉球轻轻擦拭。(内蒙古《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》)
临床应用
①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、肠炎
取老枣树皮洗净晒干研粉,每次冲服3分,每日3次,儿童酌减。大部分患者服药1~3天症状减轻,大便次数减少,腹痛消失,2~6天临床痊愈。初步观察,枣树皮粉不仅有收敛止泻作用,还有类似消炎药或抗菌素的功能。
②治疗慢性气管炎
用枣树皮制成提纯枣树片(每片150毫克,相当于生药3克),每次1片,日服2次;或用枣树皮研粉制成生药片,每次1克,日服3次。据3、4月份以后用药的686例的临床观察,近期总有效率为84.6%,其中提纯枣树片组253例,总有效率达92.4%。服药后一般痰量减少,由浓变稀,咳嗽减轻;多数病人食欲增加,睡眠好。服生药片患者多数有口干感,少数有胃脘胀闷、鼻衄、便秘等不良反应。另外,曾用枣树皮提取物与猪胆汁配伍制成复方枣树片,于发病高峰的秋冬期间治疗老年慢性气管炎127例,结果有效率为73.2%,虽较枣树片为低,但与用药时期不同有关。
③治疗感染创面
用枣树皮粉加香油、黄蜡制成软膏外涂。有收敛、消炎、止痛、止痒等作用。经过治疗的创面肉芽新鲜,上皮生长良好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满山白
- 凤凰衣
- 花叶矮沱沱
- 吕宋楸毛
- 兔肉
- 豇豆壳
- 香加皮
- 獐耳细辛
- 桉油
- 牛轭草
- 大花素馨花
- 假菠菜
- 猪毛草
- 驴蹄草
- 漏斗瓶蕨
- 荷莲豆菜
- 淮山
- 石楠
- 土砂仁
- 砖子苗
- 凤尾猪鬃草
- 毛黐头婆
- 大蝎子草
- 鳖脂
- 白山蓼
- 九节莲
- 四川红淡叶
- 山紫菀
- 异野芝麻
- 水蕨
- 新塔花
- 山大颜
- 苦竹叶
- 烂茶叶
- 楮实子
- 紫金龙
- 柞蚕蛹
- 石米
- 牛心果
- 天文草
- 杨翠木
- 东北埃蕾
- 龙眼叶
- 蒲草根
- 山地豆
- 钝齿铃子香
- 大高良姜
- 小血藤
- 灰绿水苎麻
- 千金花
- 水杨木白皮
- 对虾壳
- 黄果茄
- 香橼叶
- 芜菁甘蓝子
- 追风伞
- 罗锅底
- 枸橘
- 山小橘
- 山尖菜
- 人乳汁
- 枫杨
- 金毛七
- 鼻血草
- 紫楠叶
- 钝齿青荚叶
- 银粉背蕨
- 小报春
- 虎皮草
- 饴糖
- 通花根
- 土人参
- 使君子根
- 山白菊
- 飞天蜈蚣
- 海松子
- 七里香
- 水藁本
- 蠵龟筒
- 仙顶梨
- 金线草
- 和合草
- 栝楼皮
- 勒马回
- 球花党参
- 驱虫斑鸠菊
- 芙蓉花
- 蕨
- 柘树果实
- 王孙
- 太平莓
- 青药
- 石柑子
- 七叶一把伞
- 接骨木
- 蛮刀背
- 密陀僧
- 淡秋石
- 骆驼毛
- 砂仁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