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刺花
《*辞典》:白刺花
拼音注音
Bái Cì Huā
别名
白花刺(《贵州草药》),苦刺花(《文山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白刺花的根。夏季采收。
原形态
矮小灌木,高1.2米左右。树皮灰褐色,多疣状突起;枝条棕色,近于无毛,具锐刺。单数羽状复叶互生;小叶11~21枚,长倒卵形,长7~12毫米,宽4~7毫米,先端微凹,有小刺尖,基部圆形,全缘,下面疏生平伏的白毛。总状花序着生于老枝顶;花疏生而下弯,约6~12朵,白色或蓝白色,有短花梗;萼小,杯形,5浅齿,紫蓝色;花冠长1.5厘米,旗瓣倒卵状至匙形,龙骨瓣基部有钝耳。荚果长3~6厘米,粗约5毫米,串珠状,有长嘴,密生白色平伏长柔毛,节3~5个。种子椭圆形。花期3~5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路旁灌木丛中或草坡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贵州,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
性味
①《贵州草药》:"性平,味苦。"
②《文山中草药》:"味苦,性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贵州草药》:"清热,凉血,解毒。治鼻血,便血。"
②《文山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利湿消肿。治痢疾,膀胱炎,血尿,水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治便血:白花刺根、苦参各三钱。煨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备注
本植物的叶(白刺花叶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白刺花
拼音注音
Bái Cì Huā
别名
白花刺、苦刺花。
英文名
Root of Vetchleaf Sophora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白刺花Sophora davidii(Franch.)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phora davidii(Franch.)采收和储藏:3-5月花未放足时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白刺花 灌木,高1-2.5m。树皮灰褐色,多疣状突起,枝条棕色,近于无毛,具锐利。奇数羽状复叶,互生,长4-6cm;小叶11-21枚,椭圆形或长卵形,长5-8mm,宽4-5mm,先端圆,微凹而具小尖,基部近圆形,全缘,两面疏被白色平伏的短柔毛。总状花序生于小枝顶端;花流生而下弯,约6-12朵,白色或蓝白色,有短花梗;萼钟状,5浅裂,紫蓝色,密生短柔毛;花冠蝶形,旗瓣匙形,反曲,龙骨瓣2瓣分离,基部有锐耳;雄蕊10,离生;心皮纤细,有毛。荚果细长,串珠状,有长喙,密生白色柔毛。种子1-7颗,椭圆形。花期3-5月,果期6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路旁灌木丛中或草坡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归经
肝;膀胱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暑。主暑热烦渴
用法用量
内服:泡茶,1-3g。
各家论述
1.《贵州草药》:清热,凉血,解毒。治鼻血,便血。2.《文山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,利湿消肿。治痢疾,膀胱炎,血尿,水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背枫
- 紫楠叶
- 紫花芥
- 瓢瓜
- 紫草
- 鼠李皮
- 白毛草
- 玳瑁肉
- 盾叶薯蓣
- 一把香
- 钝叶蔷薇
- 紫桔梗
- 扁蒲扇
- 扁樱桃
- 桃金娘
- 甜远志
- 巴山虎
- 糖茶藨
- 跳八丈
- 玳瑁
- 鲥鱼鳞
- 盾叶莓
- 紫芝
- 紫珠
- 变叶榕
- 甜橙
- 白毛夏枯草
- 白毛藤
- 茼蒿
- 白毛委陵菜
- 软蒺藜
- 白毛藤根
- 螳螂
- 白粉蕨
- 白胶香
- 白脚威灵
- 鲥鱼
- 变叶美登木
- 紫堇
- 软皮树
- 铜罗汉
- 柔毛艾纳香
- 总状绿绒蒿
- 白榔皮
- 地柏叶
- 扁蕾
- 马鞭石斛
- 黍茎
- 短小蛇根草
- 血沟丹
- 短柄忍冬
- 紫金牛
- 桃茎白皮
- 绒毛粉背蕨
- 铁力木
- 爆仗竹
- 白桦皮
- 白芥
- 白毛鹿茸草
- 獭子树
- 胆南星
- 甜石榴
- 炮仗筒
- 铜钱菌
- 酸浆
- 狨
- 通脱木花上粉
- 酸模叶
- 酸模叶橐吾
- 白花坚荚树
- 铜绿
- 黄锁梅
- 鼠李根
- 苦芥
- 北沙参
- 扁青
- 紫菜
- 斑鸠占
- 石楠根
- 紫金沙
- 豆包菌
- 人面子根皮
- 白山蓼
- 变异鳞毛蕨
- 白暨豚
- 桃枝
- 桐叶千金藤
- 钝叶草
- 扁轴木
- 田野卷耳
- 豆瓣香
- 粗叶卷柏
- 短萼蜂斗草
- 顶羽菊
- 胖血藤
- 蒲桃叶
- 蛇果黄堇
- 短柱梅花草
- 鲨鱼翅
- 荡皮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