鲨鱼翅
《中华本草》:鲨鱼翅
拼音注音
Shā Yú Chì
别名
鲛鱼翅、鲛鲨翅、沙鱼翅、金丝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皱唇鲨科动物白斑星鲨或其他鲨鱼的鳍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ustelus manazo Bleeker采收和储藏:加工鲨鱼肉时,取其鳍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1.白斑星鲨,体细长,一般在1m以内。头宽,吻稍厚,前端钝。眼椭圆形,瞬褐平横外露,眼后有小型喷水孔。鼻孔位于口至吻的1/3处,有鼻瓣。口呈三角形,距吻端,有唇褶,上唇褶宽扁而长,下唇褶狭而短。齿细小而多,铺石状排列。鳃孔5个,前3个较宽,比眼径较大。最后2个较狭,位于胸鳍上方。背鳍2个,第1背鳍约于体腔中部上方,上角圆钝,后缘凹入,下角延长尖突。第2背鳍稍小,形状相似。臀鳍小,起点约与第2背鳍基底中部相对。胸鳍中大,始于第5鳃孔下方,后缘斜直或微凹。腹鳍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,内角较尖。尾鳍狭长,上叶直而略窄下叶前部微突,中后部有一凹缺,后部三角形突出。背面和上侧面灰褐色,沿侧线及侧线上方散布着许多不规则的白色斑点;鳍褐色,边缘较淡,下侧面和腹面银白色。2.灰星鲨,体细而延长,体长1m左右。头平扁,吻中等长,背视近三角形。眼椭圆形。鼻孔宽大,前鼻瓣中部具一舌状突出,出水孔半露。口颇小,三角形,两侧斜行,前端圆钝,下颌稍短,口闭时上颌牙全露,下颌牙只在缝合处露出。上唇褶粗大而短,下唇褶细而较长,齿细小而多,铺石状排列。喷水孔小,横椭圆形,两端尖,位于眼角下后方。鳃孔5个,狭小,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。背鳍2个,第1背鳍颇大,较后位,上角圆钝,后缘凹入,下角延长尖突。第2背鳍稍小,上角钝圆,后缘深凹,下角延长尖突。腹鳍比第2背鳍稍小,鳍脚平扁延长。胸鳍中等大。体背侧面为褐色,腹面白色,各鳍紫褐色,后缘较浅淡,体无白色斑点。3.白斑角鲨,体较细长,体长1-1.5m。头宽扁而长,吻长,前缘窄尖。眼椭圆形,无瞬膜,鼻孔中等大,几平横,口浅弧形,近于横列,上唇褶宽扁,下唇褶较短。齿上下颌同型,下颌齿稍宽。喷水孔肾形,颇大,鳃孔5个颇小。背鳍2个,各具1硬棘。第1背鳍起点与胸鳍里角相对或稍后,第2背鳍小,距腹鳍较近。臀鳍消失。胸鳍颇宽大,鳍端伸达第1背鳍硬棘下方。腹鳍近方形,位于两背鳍之间的后半部下方。尾鳍宽短,帚形,上叶发达,下叶后部无缺刻。体灰褐色,腹面白色,幼体背面及上侧面具圆形或长形白斑2纵行,随年龄增长而白斑减少,成体仅在上侧留存几个不显明白斑。各鳍暗褐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栖息于近海。以软体动物、虾、蟹及小鱼为食。卵胎生,每产10余仔。2.栖近海暖温水域。主要食甲壳动物。胎生,每胎产10余仔。3.栖息于近海沿岸区域,适温为6-14℃,随水温季节变化而回游,主食小型鱼类及无脊椎动物。卵胎生。每胎产10-13仔。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黄海和东海等水域。2.我国分布于黄海、东海、南海。3.我国分布于黄海和东海。
化学成分
鳍含弹性素(elastoidin)及多种氨基酸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肾;肺;胃经
功能主治
益气;补虚;开胃。主虚劳;胃虚;腹泻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;或煅炭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鳗鲡鱼膏
- 南方红豆杉
- 泥胡菜
- 螃蟹甲
- 马鬃
- 马齿苋
- 南丹参
- 炮掌果
- 胖根藤
- 蒲黄
- 蛇退
- 青葙子
- 篦梳剑
- 尼泊尔鸢尾子
- 鳑魮鱼
- 菩萨鱼
- 马醉木
- 马钱子粉
- 酸模叶橐吾
- 皮袋香
- 蓬子菜
- 马肠薯蓣
- 南五味子叶
- 瓶尔小草
- 薇籽
- 莸
- 桔梗
- 虫牙药
- 天青地红
- 箭刀草
- 绿结鸡骨
- 鸊鷉
- 雷公藤
- 牛胆参
- 榕树果
- 鸡脑
- 野棕
- 草果
- 碎骨红
- 红毛叶马蹄香
- 田螺厣
- 碎密花
- 青药
- 昆明水金凤
- 紫花景天
- 向日葵茎髓
- 大金发藓
- 野芫荽
- 红背酸藤
- 干檀香
- 破头风
- 鱼鳔
- 滇瑞香
- 落葵
- 睡菜
- 小罗伞
- 白千层
- 笔罗子
- 龙胆地丁
- 海蚯蚓
- 广金钱草
- 姜三七
- 栉叶蒿
- 湖北海棠
- 白鹤灵芝
- 鸭屎树
- 千层楼
- 蓝叶棵
- 虎牙
- 西藏水黄连
- 海莲果
- 追风伞
- 水红花子
- 蜘蛛果茎叶
- 蜘蛛香
- 苎麻根
- 蜘蛛草
- 针叶火绒草
- 醉针茅
- 鹧鸪血
- 雉脑
- 钟花草
- 锥螺厣
- 醉针茅根
- 紫青藤根
- 蜇砂
- 锥栗果壳
- 鱵鱼
- 桑瘿
- 青木香
- 苎麻梗
- 青脚莲
- 鳟鱼
- 紫雪花
- 万年青根
- 鹧鸪脂
- 蜘蛛
- 藏青果
- 走游草
- 长梗千里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