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蛇卵
《中华本草》:乌蛇卵
拼音注音
Wū Shé Luǎn
别名
蛇蛋
英文名
Black-snake egg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:《圣济总录》治癞风,用乌蛇卵和诸药为丸服,云与蛇肉同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卵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aocysd humnades(Cantor)采收和储藏:产卵季节收集。
原形态
乌梢蛇,形体较粗大,头颈区分不明显,全长可达2m以上。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,其上有2条黑线纵贯全身,老年个体后段色深,黑线不明显,背脊黄褐纵线较为醒目,幼蛇背面灰绿色,其上有4条黑线纵贯全身。颊鳞1,偶有1小鳞,位于其下,眶前鳞2,眶后鳞2(3);颞鳞2(1)+2,上唇鳞3-2-3式。背鳞16-16(14)-14,中央2-4(6)行起棱。正脊两行棱极强,腹鳞192-205;肛鳞2分,尾下鳞95-137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沿海平原、丘陵及山区或田野、林下等地。行动敏捷,以鱼、蛙、蜥蜴等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;收涩。主麻风;疥癣;久痢;脱肛
用法用量
内服:为丸或炖汤,适量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搽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治大风癞疾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乌蛇卵
拼音注音
Wū Shé Luǎn
别名
蛇蛋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卵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乌蛇"条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治大风癞疾。"
复方
①治九子烂疡:将蛇蛋炕焦,配麝香、冰片共研末。调麻油搽。
②治疟疾及痢下不止:蛇蛋、黑三棱子肉。共炖汤服。
③治脱肛:蛇蛋,炖猪大肠头服。(选方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八角莲
- 杜鹃花根
- 露蜂房
- 太平莓
- 威灵仙叶
- 三七
- 番木瓜叶
- 锥栗
- 羊皮
- 水百合
- 小百部
- 楮头红
- 砂仁花
- 广玉兰
- 鼠皮
- 石螃蟹
- 樟树果
- 鲨鱼胎
- 山肉桂
- 麦门冬
- 栾樨
- 熊掌
- 刺楸
- 仙人掌
- 毛叶兔耳风
- 血沟丹
- 葛谷
- 桃枝
- 郁金
- 春花木
- 山牛毛毡
- 无花果
- 盐肤子
- 牛耳散血草
- 野草香
- 金丝木通
- 苏铁果
- 黄皮根
- 刺菠
- 牛角瓜
- 香胶木根皮
- 乔木刺桐
- 山茴芹
- 隔山消
- 土贝母
- 对叶林
- 石头菜
- 海狸香
- 水冬瓜叶
- 柠鸡儿
- 建神曲
- 石莲
- 糯米
- 红酸杆
- 九龙盘
- 辽东栎皮
- 寒水石
- 岳桦
- 野辣子
- 羊踯躅根
- 头顶一支花
- 短柄枹栎虫瘿
- 水桐木
- 地锦草
- 地椒
- 百蕊草
- 虾蟆
- 茄花
- 黑三棱
- 柳叶菜根
- 红瑞木果
- 黑果拨毒散
- 丝瓜根
- 土丹参
- 小灰包
- 豆列当
- 椰子壳
- 菵米
- 莲须
- 聚叶虎耳草
- 偷筋草
- 地五泡藤
- 徐长卿
- 独叶一枝花
- 土马鬃
- 海蜇皮
- 小倒钩藤
- 小一支箭
- 排草香
- 鸡爪芋
- 鸡翮羽
- 山羊血
- 角翅卫矛果
- 短柱梅花草
- 木瓜枝
- 翅茎蜂斗草
- 大树跌打
- 旱前胡
- 铁仔
- 红绿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