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蛇卵
《中华本草》:乌蛇卵
拼音注音
Wū Shé Luǎn
别名
蛇蛋
英文名
Black-snake egg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:《圣济总录》治癞风,用乌蛇卵和诸药为丸服,云与蛇肉同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卵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aocysd humnades(Cantor)采收和储藏:产卵季节收集。
原形态
乌梢蛇,形体较粗大,头颈区分不明显,全长可达2m以上。背面灰褐色或黑褐色,其上有2条黑线纵贯全身,老年个体后段色深,黑线不明显,背脊黄褐纵线较为醒目,幼蛇背面灰绿色,其上有4条黑线纵贯全身。颊鳞1,偶有1小鳞,位于其下,眶前鳞2,眶后鳞2(3);颞鳞2(1)+2,上唇鳞3-2-3式。背鳞16-16(14)-14,中央2-4(6)行起棱。正脊两行棱极强,腹鳞192-205;肛鳞2分,尾下鳞95-137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沿海平原、丘陵及山区或田野、林下等地。行动敏捷,以鱼、蛙、蜥蜴等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;收涩。主麻风;疥癣;久痢;脱肛
用法用量
内服:为丸或炖汤,适量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搽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治大风癞疾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乌蛇卵
拼音注音
Wū Shé Luǎn
别名
蛇蛋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卵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乌蛇"条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治大风癞疾。"
复方
①治九子烂疡:将蛇蛋炕焦,配麝香、冰片共研末。调麻油搽。
②治疟疾及痢下不止:蛇蛋、黑三棱子肉。共炖汤服。
③治脱肛:蛇蛋,炖猪大肠头服。(选方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马尾千金草
- 鬣羚骨
- 冻青叶
- 匍伏堇
- 苦檀子
- 金刚藤头
- 骆驼蓬
- 龙眼根
- 珍珠莲
- 巴豆树根
- 牛扁
- 紫堇
- 蒲葵叶
- 羊脂
- 向日葵
- 梧桐白皮
- 五叶薯
- 三叶铜钱草
- 天王七
- 蚕蛹
- 蛇接骨
- 水紫菀
- 大鲵
- 白芥
- 大叶刺篱木叶
- 无漏子
- 癞皮根
- 脉耳草
- 山大颜
- 斩龙草
- 小金发藓
- 荚蒾
- 大将军
- 豇豆
- 黄矾
- 冰糖草
- 金箔
- 原蚕沙
- 杉皮
- 云豹骨
- 海芋
- 唇香草
- 芋梗
- 白叶火草
- 碗花草根
- 松树梢
- 鹿寿草
- 覆盆子
- 小乌泡
- 赤茯苓
- 小山稔
- 巴茅根
- 无患子叶
- 小果皂角
- 野黄麻
- 麻秸
- 鼠舌草
- 白乳菇
- 竹(鼠留)子牙
- 赤地榆
- 仙人杖
- 蝼蛄
- 多穗蓼
- 五瓣寄生
- 空心柳
- 山姜花
- 甜地丁
- 降真香
- 禾叶墨斛
- 环草
- 丁香油
- 显脉罗伞
- 油菜子油
- 木瓜根
- 川党参
- 野冬青皮
- 白芥子
- 山蛩虫
- 碱花
- 茸草
- 舌状蜈蚣藻
- 牛奶浆根
- 马蹄荷
- 金棒锤
- 鞘菝葜
- 金樱花
- 木贼
- 牯岭凤仙花
- 喜鹊肉
- 渐尖叶独活
- 粳米泔
- 仰天钟
- 荛花
- 灵寿茨
- 三品一枝花
- 鲫鱼藤
- 马来蒲桃
- 工布乌头
- 小米草
- 刺楸树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