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花岩黄芪
《中华本草》:红花岩黄芪
拼音注音
Hónɡ Huā Yán Huánɡ Qí
别名
红黄芪、黄芪。
英文名
root of Multijugate Sweetvetch.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-豆科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红花岩黄芪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dysarum multijugum Maxim.采收和储藏:秋末挖取根,除去根头部及支根,晒干打把。
原形态
红花岩黄芪 半灌木,高可达1m。幼枝密被短柔毛。叶柄甚短,密被短柔毛;托叶卵状披针形,长2-4mm,下部连合,外面有毛;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21-41;叶片卵形、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5-12mm,宽3-6mm,先端钝或微凹,基部近圆形,上面无毛,密布小斑点,下面密被平伏短柔毛。总状花序胶生,连花梗长10-35cm;花9-25朵,疏生;苞片早落;花梗长2-3mm,有毛;花萼钟状,长5-6mm,外面被短柔毛,萼齿5,三角状,短于萼简;蝶形花冠紫红色,有黄色斑点,旗瓣和龙骨瓣近等长,翼瓣短。雄蕊10,二体,花柱丝状,弯曲。荚果扁平,2-3节,节荚斜圆形,表面有横肋纹和柔毛,中部常有l-3个极小针刺或边缘有刺毛。花期6-7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漠区河岸或砂砾质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内蒙古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甘;温
归经
心;肺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补气固表;利尿;托毒排脓;生肌敛疮。主治气短心悸;倦怠;乏力;自汗;盗汗;久泻;脱肛;子宫脱垂;体虚浮肿;慢性肾炎;痈疽难溃;或溃久不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,大剂量要用至30g。补虚宜炙用;止汗、利尿、托疮生肌宜生用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:味甘、性微温。有补气固表、利尿、托毒排脓、生肌的功能。用于气短心悸,乏力、虚脱、自汗盗汗,体虚浮肿、慢性肾炎、久泻、脱肛、子宫脱垂、痈疽难溃、疮口不愈合。补气宜炙用;止汗、利尿、托毒排脓、生肌宜生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滑石
- 莲须
- 白脂麻
- 凤仙花
- 地黄瓜
- 羊蹄暗消
- 四季海棠
- 水红木根
- 止泻木皮
- 莱菔子
- 秋海棠果
- 苦苣
- 苏铁叶
- 地红子根
- 竹节海棠
- 海鹞鱼
- 灰钉
- 圆叶南蛇藤茎
- 伏毛苎麻
- 铁扇子
- 珠子参
- 岩莴苣
- 刺果甘草
- 竹头草
- 刺糖
- 羊须
- 水边指甲花
- 美丽胡枝子根
- 丝瓜花
- 海决明
- 斑杖
- 赤车使者根
- 石蔓藤
- 七里香
- 毒箭羊角拗
- 黄零陵香
- 野棕
- 藏菖蒲
- 太白花
- 北豆根
- 蒴莲
- 鳙鱼
- 鯮鱼
- 大过路黄
- 香雪兰
- 细叶卷柏
- 淡豆豉
- 落马衣
- 牛奶树子
- 萼果香薷
- 小二仙草
- 博落回
- 水红花子
- 糕菜
- 蜘蛛蜕壳
- 竹林消
- 钩钱草
- 公鱼
- 一枝蒿
- 瓶尔小草
- 甲香
- 藏青杠
- 山蚂蝗
- 闭鞘姜
- 南方红豆杉
- 菰
- 滇瓦花
- 敦盛草
- 异木患
- 子楝树叶
- 黄颡鱼颊骨
- 西藏水黄连
- 桂花岩陀
- 刺蜜
- 黄荆
- 蔗鸡
- 小叶买麻藤
- 蕗蕨
- 广西狗牙花
- 复羽叶栾树
- 广枣
- 糖茶藨
- 鲫鱼脑
- 柳根
- 饭汤子
- 茭白
- 石龙芮子
- 山黄皮
- 沙参
- 蒙古马兰
- 幌伞枫
- 豆腐渣果
- 吊岩风
- 观音苋根
- 飞龙掌血叶
- 紫椴
- 革叶蓼
- 剑叶铁树
- 走马胎叶
- 栾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