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穗蓼
《中华本草》:多穗蓼
拼音注音
Duō Suì Liǎo
别名
辣蓼、水蓼、多穗假虎杖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多穗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polystachyus Wall.exMeissn.采收和储藏:6~10月采收全草,扎把晒干。
原形态
半灌木,高100-150cm。茎直立,多分枝,密被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约1cm;托叶鞘筒状,上部偏斜;叶片宽披针形或长国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戟形,长6-15cm,宽3-5cm,上面疏生柔毛,下面密被短柔毛。大型展开的圆锥状花序;花被5深裂,白色或淡红色,外面2个较小,内面3个较大,近圆形,长约4mm。瘦果三棱形,黄褐色,短于花被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0-4500m的山坡、灌丛、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多穗蓼全草含多穗蓼甙(polystachoside)[1],树皮甙(quercitrin),异槲皮甙(isoquercitrin),槲皮素(quercetin),腊梅甙(meratin)和3′-甲基鼠李素(rhamnazin)[2]。
性味
辛;苦;性凉
归经
肺;脾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风利湿。主痢疾;泄泻;小儿消化不良;风湿肿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.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多穗蓼
拼音注音
Duō Suì Liǎo
别名
辣蓼、水蓼、恣恣萨曾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多穗蓼的全草。 6~10月采收。
原形态
草本,高100~150厘米。茎直立,多分枝,密被短柔毛。叶近无柄或有短柄;叶片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戟状的心形,上面疏生柔毛,下面密生短柔毛。花序为大型开展的圆锥状,花白色或淡红色。瘦果三棱形,短于花被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旁、沟边较阴湿处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蓼属甙、腊梅甙、异槲皮甙、槲皮甙、槲皮素、3’-甲基鼠李素。
性味
性凉,味辛。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,杀虫止痢,清热解毒。治菌痢,肠炎,小儿消化不良,跌打损伤,风湿肿痛,皮肤湿疹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通草
- 四季素馨花
- 吹火筒
- 垂果大蒜芥
- 垂盆草
- 冲天伞
- 刺梨
- 刺玫花
- 刺芫荽
- 刺鸭脚木
- 垂丝海棠
- 刺桐叶
- 刺梨叶
- 刺梨花
- 川楝子
- 刺黄连
- 侧子
- 刺山茶果
- 刺萼悬钩子
- 刺莓果
- 丛毛榕根
- 刺果卫矛
- 刺果藤仲
- 刺楸树皮
- 刺瓜米草
- 刺郎果
- 刺三甲
- 刺梨子
- 刺针草
- 刺五加
- 刺山茶根皮
- 牛白藤根
- 刺栗子
- 刺黄柏
- 参条
- 刺海松
- 刺苞南蛇藤
- 刺苞南蛇藤叶
- 刺蓬花
- 禾虫
- 刺沙蓬
- 叉歧繁缕
- 侧柏叶
- 丛毛榕
- 催乳藤
- 催产草
- 刺老鸦
- 刺葡萄根
- 刺藦苓草
- 刺黄柏叶
- 匙叶龙胆
- 垂丝卫矛果
- 垂果南芥
- 串珠耳叶苔
- 侧耳
- 出山虎
- 刺石榴
- 刺菠
- 刺菱
- 刺菱根
- 琴叶榕
- 刺黄芩
- 匙叶五加
- 叉分蓼
- 串铃
- 串铃草
- 马缨杜鹃
- 刺茶美登木
- 红马蹄草
- 叉枝鸦葱
- 刺参
- 刺果苏木
- 刺柄莲座蕨
- 刺葡萄
- 榆拟层孔菌
- 刺柏
- 蜀葵花
- 大独叶草
- 刺柄南星
- 大乌爪金龙
- 含羞草根
- 百花锦蛇
- 花脸细辛
- 隔山撬
- 台湾千金藤
- 惊风草
- 地菍根
- 软骨藻
- 牛毛草
- 木莲
- 花生油
- 羊胎
- 披针骨牌蕨
- 苦楝子
- 牛皮草
- 虎筋
- 小金钱草
- 栘依
- 天目木兰
- 小狼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