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穗蓼
《中华本草》:多穗蓼
拼音注音
Duō Suì Liǎo
别名
辣蓼、水蓼、多穗假虎杖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多穗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polystachyus Wall.exMeissn.采收和储藏:6~10月采收全草,扎把晒干。
原形态
半灌木,高100-150cm。茎直立,多分枝,密被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约1cm;托叶鞘筒状,上部偏斜;叶片宽披针形或长国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戟形,长6-15cm,宽3-5cm,上面疏生柔毛,下面密被短柔毛。大型展开的圆锥状花序;花被5深裂,白色或淡红色,外面2个较小,内面3个较大,近圆形,长约4mm。瘦果三棱形,黄褐色,短于花被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0-4500m的山坡、灌丛、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多穗蓼全草含多穗蓼甙(polystachoside)[1],树皮甙(quercitrin),异槲皮甙(isoquercitrin),槲皮素(quercetin),腊梅甙(meratin)和3′-甲基鼠李素(rhamnazin)[2]。
性味
辛;苦;性凉
归经
肺;脾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风利湿。主痢疾;泄泻;小儿消化不良;风湿肿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.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多穗蓼
拼音注音
Duō Suì Liǎo
别名
辣蓼、水蓼、恣恣萨曾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多穗蓼的全草。 6~10月采收。
原形态
草本,高100~150厘米。茎直立,多分枝,密被短柔毛。叶近无柄或有短柄;叶片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戟状的心形,上面疏生柔毛,下面密生短柔毛。花序为大型开展的圆锥状,花白色或淡红色。瘦果三棱形,短于花被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旁、沟边较阴湿处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蓼属甙、腊梅甙、异槲皮甙、槲皮甙、槲皮素、3’-甲基鼠李素。
性味
性凉,味辛。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,杀虫止痢,清热解毒。治菌痢,肠炎,小儿消化不良,跌打损伤,风湿肿痛,皮肤湿疹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唇鱼鳞
- 三角叶风毛菊
- 牛嗓管树根
- 驴肉
- 鸡嗉
- 紫背金盘草
- 一碗水
- 碱花
- 奶汁树
- 石蝴蝶
- 菱壳
- 小巢菜
- 芦茎
- 裕民贝母
- 紫玉簪
- 柳叶剑蕨
- 楠木
- 马鹿花
- 马蹬草
- 苦刺
- 百解马兜铃
- 鳗鲡鱼膏
- 胡黄连
- 满江红根
- 猪胰
- 金纳香
- 山辛夷
- 樟树根
- 绿豆粉
- 海鳗卵
- 小罗伞
- 杜鹃花根
- 大剑叶木
- 家兔骨
- 峨山草乌
- 山壳骨
- 豪猪毛刺
- 牛乳
- 百尾笋
- 葛枣
- 虎耳还魂草
- 紫弹树
- 山蓼
- 密马
- 枪刀药
- 厚叶川木香
- 雪上一枝蒿
- 悬钩子
- 狗爪樟皮
- 鼠肝
- 四楞筋骨草
- 泥鳅
- 高山大黄
- 玉簪花
- 五色梅根
- 毛桤
- 橘叶巴戟
- 水黾
- 瓜蒌皮
- 小赤麻根
- 栗寄生
- 大花卫矛
- 条叶猪屎豆
- 大叶钓樟
- 山乌桕
- 大脚菇
- 黄皮果核
- 水珠草
- 宁油麻藤
- 金刚口摆
- 羊毛草根
- 紫荆木
- 火炭母
- 小漆树
- 川桂
- 黄山梅
- 金腰
- 鲟鱼
- 柠条子
- 瑞香叶
- 多花八角莲
- 二歧根莲花根
- 崖松
- 蓝花扁竹
- 紫背绿
- 马瓞儿
- 莳萝子
- 广东耳草
- 大乌爪金龙
- 夏枯草
- 四照花皮
- 松叶
- 大高良姜
- 剑叶玉簪
- 马蛋果
- 香叶根
- 结血蒿
- 香排草
- 红榔木
- 石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