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穗蓼
《中华本草》:多穗蓼
拼音注音
Duō Suì Liǎo
别名
辣蓼、水蓼、多穗假虎杖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多穗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polystachyus Wall.exMeissn.采收和储藏:6~10月采收全草,扎把晒干。
原形态
半灌木,高100-150cm。茎直立,多分枝,密被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粗壮,长约1cm;托叶鞘筒状,上部偏斜;叶片宽披针形或长国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戟形,长6-15cm,宽3-5cm,上面疏生柔毛,下面密被短柔毛。大型展开的圆锥状花序;花被5深裂,白色或淡红色,外面2个较小,内面3个较大,近圆形,长约4mm。瘦果三棱形,黄褐色,短于花被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0-4500m的山坡、灌丛、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多穗蓼全草含多穗蓼甙(polystachoside)[1],树皮甙(quercitrin),异槲皮甙(isoquercitrin),槲皮素(quercetin),腊梅甙(meratin)和3′-甲基鼠李素(rhamnazin)[2]。
性味
辛;苦;性凉
归经
肺;脾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祛风利湿。主痢疾;泄泻;小儿消化不良;风湿肿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.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多穗蓼
拼音注音
Duō Suì Liǎo
别名
辣蓼、水蓼、恣恣萨曾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多穗蓼的全草。 6~10月采收。
原形态
草本,高100~150厘米。茎直立,多分枝,密被短柔毛。叶近无柄或有短柄;叶片披针形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或近戟状的心形,上面疏生柔毛,下面密生短柔毛。花序为大型开展的圆锥状,花白色或淡红色。瘦果三棱形,短于花被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旁、沟边较阴湿处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蓼属甙、腊梅甙、异槲皮甙、槲皮甙、槲皮素、3’-甲基鼠李素。
性味
性凉,味辛。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,杀虫止痢,清热解毒。治菌痢,肠炎,小儿消化不良,跌打损伤,风湿肿痛,皮肤湿疹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橙耳
- 法罗海
- 黄花菜子
- 旋花苗
- 云南小阴地蕨
- 白土茯苓
- 鬼毛针
- 牛含水
- 鹳肉
- 六曲
- 白猪母菜
- 观音苋
- 观音茶
- 石蔓藤
- 母丁香
- 竹叶吉祥草
- 柿霜
- 蒲葵根
- 柠檬皮
- 虫牙药
- 钟乳石
- 牡荆
- 小叶眼树莲
- 刺猬皮
- 蜘蛛抱蛋
- 决明子
- 醉魂藤
- 草龙
- 树舌
- 母菊
- 合树菌
- 山沉香
- 荆芥叶莸
- 吉笼草
- 瑞香
- 鹰骨
- 尖顶羊肚菜
- 牛羊草结
- 麦冬
- 姜皮
- 鸡冠子
- 鸡骨柴
- 墙草根
- 虱草花
- 落地小金钱
- 紫玉簪根
- 地精草
- 草豆蔻
- 金丝矮陀陀
- 黄桷树根疙瘩
- 鲜地黄
- 紫金莲
- 香胶木叶
- 密蒙花
- 桉油
- 鱼鳞菜
- 小马齿苋
- 香叶
- 酒酿
- 鸡桑根
- 震天雷
- 华南紫萁
- 千叶独活根
- 鸡爪簕
- 香艾
- 牛黄
- 火秧竻蕊
- 王不留行
- 红皮
- 杨梅根
- 山荆子
- 孩儿茶
- 牛耳岩白菜
- 肉半边莲
- 参须
- 黑脂麻
- 羚羊肉
- 四角蒲桃
- 山红稗
- 杏花
- 土玉桂
- 土大香
- 夜花藤
- 鲚鱼
- 长叶丹参
- 树三角枫
- 红丝线
- 软水黄连
- 石蒜
- 野菱根
- 路边草
- 纵条肌海葵
- 蓑草根
- 三十六荡
- 柯树皮
- 半边藕
- 棣棠花
- 山鸢尾花
- 黄泥菜
- 见血封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