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黄
《中国药典》:地黄
拼音注音
Dì Huánɡ
别名
地黄、野地黄、酒壶花、山烟根
英文名
RADIX REHMANNIAE
来源
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. 的新鲜或干燥块根。秋季采挖,除去芦头、须根及泥沙,鲜用;或将地黄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。前者习称“鲜地黄”,后者习称“生地黄”。
形状
鲜地黄:呈纺锤形或条状,长8~24cm,直径2~9cm。外皮薄,表面浅红黄色,具弯曲的纵皱纹、芽痕、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。肉质,易断,断面皮部淡黄白色,可见橘红色油点,木部黄白色,导管呈放射状排列。气微,味微甜、微苦。
生地黄:多呈不规则的团块状或长圆形,中间膨大,两端稍细,有的细小,长条状,稍扁而扭曲,长6~12cm,直径3~6cm。表面棕黑色或棕灰色,极皱缩,具不规则的横曲纹。体重,质较软而韧,不易折断,断面棕黑色或乌黑色,有光泽,具黏性。无臭,味微甜。
性味
鲜地黄:甘、苦,寒。
生地黄:甘,寒。
鉴别
(1)本品横切面:木栓细胞数列。皮层薄壁细胞排列疏松;散有较多分泌细胞,含橘黄色油滴;偶有石细胞。韧皮部较宽,分泌细胞较少。形成层成环。木质部射线宽广;导管稀疏,排列成放射状。生地黄粉末深棕色。木栓细胞淡棕色,断面观类长方形,排列整齐。薄壁细胞类圆形,内含类圆形细胞核。分泌细胞形状与一般薄壁细胞相似,内含橙黄色或橙红色油滴状物。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直径约至92μm。
(2)取本品粉末2g,加甲醇20ml,加热回流1 小时,放冷,滤过,滤液回收甲醇至5ml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梓醇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.5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附录Ⅵ B)试验,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氯仿-甲醇-水(14:6:1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茴香醛试液,105℃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归经
归心、肝、肾经。
功能主治
鲜地黄:清热生津,凉血,止血。用于热病伤阴,舌绛烦渴,发斑发疹,吐血,衄血,咽喉肿痛。
生地黄:清热凉血,养阴,生津。用于热病舌绛烦渴,阴虚内热,骨蒸劳热,内热消渴,吐血,衄血,发斑发疹。
用法用量
鲜地黄:12~30g。生地黄:9~15g。
贮藏
鲜地黄埋在砂土中,防冻;生地黄置通风干燥处,防霉、防蛀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花山柰
- 豹骨
- 苦竹茹
- 瓮菜癀
- 狗脑
- 山吴萸果
- 蓬莱草
- 野鸡草
- 麦斛
- 四叶细辛
- 网脉橐吾
- 隔山香
- 光板猫叶草
- 乳香
- 老蛇头
- 酸模
- 对生耳蕨
- 海蝰
- 鲨鱼胆
- 大叶树萝卜
- 缩砂蜜
- 狐狸尾
- 酸模叶橐吾
- 蘡薁
- 木半夏根
- 刺榆皮
- 仔榄树
- 椰子油
- 黑虎耳草
- 无根藤
- 荸荠
- 桂木干
- 蛇百子
- 东廧子
- 山大刀根
- 藕
- 小檗
- 无名木皮
- 桂皮紫萁
- 金雀根
- 桑耳
- 华清香藤
- 葱叶
- 水黄花
- 干饧糟
- 枫树
- 金樱叶
- 蝶兰
- 山蜘蛛
- 山郎木叶
- 小麦
- 昆布
- 萹蓄
- 绒毛诃子
- 泡花子
- 鹅绒藤
- 毛柄短肠蕨
- 圆叶乌头
- 雄黄兰
- 桦叶荚蒾
- 制草乌
- 小狼毒
- 尖叶唐松草
- 多枝婆婆纳
- 石松子
- 牛角七
- 土瓜狼毒
- 崖棕根
- 光决明
- 雷公藤
- 牛尾独活
- 小粘药
- 土木香
- 小花梾木
- 虫莲
- 水栀根
- 小叶鹅掌柴
- 醉针茅
- 陆英果实
- 蘽根
- 小茅香
- 仙百草
- 老虎耳根
- 桐皮
- 越橘叶
- 山鸡腿
- 土羌活
- 驴耳风毛菊
- 罗布麻叶
- 菊花脑
- 凉三七
- 瘤孢地菇
- 猪肚
- 桃枝
- 鸡挂骨草
- 建砂仁
- 僵蛹
- 铅灰
- 火把花
- 针筒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