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耳花
《中华本草》:苍耳花
拼音注音
Shēnɡ ěr Huā
英文名
Flower of Siberian Cocklebur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苍耳工蒙古苍耳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. Xanthium mongolicum Kitag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鲜用或阴干。
原形态
1.苍耳 一年生草本,高20-90cm。根纺锤状,分枝或不分枝。茎直立不分枝或少有分枝,下部圆柱形, 上部有纵沟,被灰白以糙伏毛。叶互生;有长柄,长3-11cm;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心表,长4-9cm,宽5-10cm,的全缘,或有3-5不明显浅裂,先尖或钝,基出三脉,上面绿色,下面苍白色,被粗糙或短白伏毛。头状花序近于无柄,聚生,单性同株;雄花序球形,,总苞片,总苞片小,1列,密生柔生,花托柱状,托片倒披针表,小花管状,先端5齿裂,雄蕊5,花药长圆状线形;雌花序卵形,总苞片2-3列,外列苞片小,内列苞片大,结成囊状卵形,2室的硬体,外面有倒刺毛,顶有2圆锥状的尖端,小花2朵,无花冠,子房在总苞内,每室有1花,花柱线形,突出在总苞外。成熟具瘦果的总苞变墅坚硬,卵形或椭圆形,边同喙部长12-15mm,宽4-7mm,绿色,淡黄色或红褐色,喙长1.5-2.5mm;瘦果2,倒卵形,瘦果内含1颗种子。花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2.蒙古苍耳 本种与苍耳的区别是:成离的具瘦果的总苞椭圆形,连喙长18-20mm,宽8-10mm,外面具较疏的总苞刺,总苞刺坚硬,刺长2-5.5mm(通常5mm),基部增粗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平原、丘陵、低山、荒野、路边、沟旁、田边、草地、村旁等处。2.生于干旱山坡或砂质荒地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全国各地。2.分布于黑龙江、辽宁、内蒙古及河北。
功能主治
祛风;除湿;止痒。主白癞顽痒;白痢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主白癞顽痒。2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治白痢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苍耳花
拼音注音
Cānɡ ěr Huā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苍耳的花或花蕾。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主白癞顽痒。"
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治白痢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7钱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蓼
- 狸骨
- 大独叶草
- 木蝴蝶树皮
- 吹火筒
- 白石榴花
- 海茄子
- 对叶油麻根
- 行夜
- 望江南
- 大叶马尾连
- 厚壳树
- 白叶火草
- 黄花倒水莲
- 翅卫矛
- 水冬瓜花
- 花叶矮沱沱
- 黄牛茶
- 天脚板
- 角果木子油
- 川榛
- 藜芦
- 黄寿丹
- 蓝天草
- 詹糖香
- 岩泽兰
- 黄牛毛藓
- 山桐子
- 大草乌
- 缅枣
- 自事口草
- 毛青杠
- 倒地铃
- 神仙掌花
- 一品红
- 密花美登木
- 东方蝾螈
- 仙顶梨
- 飞来蓝
- 杨梅根
- 湖北地黄
- 秋海棠花
- 腊梅
- 黄杨木叶
- 牛蒡子
- 广西过路黄
- 鹧鸪脚
- 火秧竻蕊
- 血竭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菾菜根
- 鳞瓦韦
- 木瓜
- 广东土南星
- 野梨枝叶
- 丽江青木香
- 玉蝉花
- 师实
- 小叶凤凰尾巴草
- 白叶藤
- 翼梗獐牙菜
- 红花龙胆
- 金银忍冬
- 火腿
- 五倍子
- 金乌贼(海螵蛸)
- 石黄连
- 藏红花
- 短萼蜂斗草
- 凹裂毛麝香
- 盘石龟
- 崖松
- 光叶水苏
- 罗锅底
- 南烛叶
- 豹骨
- 白矾
- 小构树叶
- 阔叶十大功劳
- 狼尾巴蒿
- 猕猴肉
- 银不换
- 光头前胡
- 银边翠
- 穞豆
- 夜花藤
- 大叶凤尾
- 桦叶荚蒾
- 刺瓜
- 黄缅桂果
- 多枝婆婆纳
- 麻油
- 太白韭
- 鼠尾草
- 龙舌箭
- 中华蹄盖蕨
- 番红花
- 西施舌
- 小扁豆根
- 点腺过路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