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毛野海棠
《中华本草》:红毛野海棠
拼音注音
Hónɡ Máo Yě Hǎi Tánɡ
别名
山红活麻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野牡丹科植物红毛野海棠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redia tuberculata (Guill.) Diels [Fordiophyton tuberculatum Guill.; Bredia omeiensis H.L.Li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直立草本或亚灌木,高30-60cm。通常不分枝,茎四棱形,浅棕色或红色,地上各部位均被平展的红色长刚毛、腺毛及微柔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2.5-6.5cm;叶片纸质,广卵形至椭圆形,长5-7.5cm,宽3-5cm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边缘具大小不等的密细齿,齿尖具红色长刚毛及长刚毛状缘毛,叶面被疏糙伏毛及微柔毛,有时具白色斑点,背面红紫色,仅脉上被毛。基出脉5-7条,表面微凹,侧脉背面红紫色,基脉、侧脉均隆起,细脉网状。伞状聚伞花序顶生,有花达8朵;花梗长5-10mm;花萼杯形,管长约7mm,带红色,裂片4,狭披针形或披针形,反卷,长3-5mm,里面被细腺点状微柔毛;花瓣4,粉红色至紫红色,椭圆形或长圆状卵形,先端急尖,长7-11mm,无毛;雄蕊4长4短,长者长约21mm,花药披针形,微弯,前面无小瘤,药隔基部不成距,短者长约11mm,花药短披针形,药隔向前伸延呈小瘤,向后膨大成一短距;子房半下位,4室,卵形,先端具膜质冠,檐部边缘具一环缘毛,花柱常带红色。蒴果杯形,为宿存萼所包,宿存萼常为浅紫红色,被毛,长约4mm,直径约5mm,膜质冠露出萼外。花期7-8月,果期约1O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地海拔750-1200m的坡地,湿润的草丛中或水旁、林缘阴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全草多皱缩破碎,长11-24cm。茎四棱形,被平展的红色长刚毛、腺毛及柔毛,直径约0.2cm,棕黑色。叶红褐色,纸质,多皱缩破碎,广卵形至椭圆形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长5-7.5cm,宽3-5cm,边缘具细齿,齿尖具红色长刚毛及长刚毛状缘毛,叶面有时具白斑。聚伞花序,顶生,多枯萎破碎,苞片、花梗、花萼均被平展的红色长刚毛,腺毛及柔毛;花萼杯形,4裂,裂片披针形,花瓣紫红色。气微。
性味
味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活血止血。主风湿痹痛;腰痛;吐血;崩漏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或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锦线镖
- 冠唇花
- 腹水草
- 小叶寄树兰
- 筋骨草
- 律草
- 蓝萼香茶菜
- 绢毛石花
- 鳜鱼胆
- 山麦冬
- 山乌桕叶
- 双飞蝴蝶
- 黄花地丁
- 苎麻皮
- 锯鲨卵
- 鼹鼠
- 单肾草
- 菟丝
- 假葡萄
- 细叶藁本
- 甘青铁线莲
- 小红苏
- 咸虾花
- 黄花独蒜
- 蓝花石参
- 绣线菊叶
- 伞花马钱
- 弹刀子菜
- 寒莓叶
- 草本三角枫
- 吊灯花
- 方儿茶
- 天文草
- 金钗
- 荚果蕨贯众
- 稻芽
- 曼陀罗根
- 九州岛岛岛岛堇菜
- 大绿藤
- 过江龙子
- 冬青皮
- 西藏土连翘
- 豺皮樟
- 小果卫矛
- 两头尖
- 扭子菜
- 茵陈蒿
- 香槁树
- 钩藤
- 黄楝树
- 烟筒花
- 小杉藻
- 小木通
- 大一面镙
- 九里香
- 厚叶贯众
- 向日葵花
- 条叶垂头菊
- 白萆薢
- 杜楝
- 刺果苏木
- 淮山
- 杜梨
- 莲花
- 鳝鱼头
- 栎叶槲蕨
- 黄羊油
- 白鹇
- 庐山香科科
- 冬珊瑚
- 山椒根
- 鸽卵
- 榧子
- 化气兰
- 鬼箭羽
- 贯众
- 骨节草
- 南蛇藤果
- 革耳
- 代赭石
- 过山消根
- 狗头骨
- 豆蔻壳
- 红白二丸果
- 散血子
- 河鲀鱼
- 过墙风
- 鳜鱼
- 高山扁枝石松
- 金橘核
- 赶山鞭
- 高山芹根
- 高原蚤缀
- 高山羊不吃
- 高粱乌米
- 过江藤
- 骨牌蕨
- 钩栲
- 锅粑
- 高粱泡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