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棕粉
《中华本草》:董棕粉
拼音注音
Dǒnɡ Zōnɡ Fě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棕榈科植物短穗鱼尾葵的髓部加工后的淀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ryota mitts Lour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砍下树干,取出髓部捣碎,加水搅拌,滤除粗渣,将滤液放置沉淀,倾去上清液,取沉积物晒干。
原形态
短稳鱼尾葵,小黄棕(云南)。丛生小乔木,高5-8m,直径8-15cm。茎有吸根,故聚生成丛,绿色,被微白色的毡状绒毛。叶为二回现状全裂,长3-4m,下部羽片小于上部羽片,羽片呈楔形或斜楔形;外缘笔直,内缘1/2以上孤曲成不规则的齿缺,且延伸成尾尖或短尖,淡绿色,幼叶较薄,老叶近革质;叶柄被褐黑色的毡状绒毛;叶鞘边缘具网状的棕黑色纤维。花单性,雌雄同株;花3朵聚生,雌花介于2雄花间;佛焰苞与花序被糠秕状鳞秕,花序较短,长25-40cm,多分枝,下垂;雄花萼片宽倒卵形,长约2,5mm,宽约4mm,先端全缘,具睫毛;花瓣革质,长圆形,长约11mm,宽约2.5mm;雄蕊15-20,花丝几乎缺;雌花:萼片宽,长约为花瓣的1/3,先端钝圆;花瓣卵状三角形,长3-4mm;退化雄蓝3。果球形,直径1.2-1.5cm,紫黑色,有种子1颗。花期4-6月,果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海拔1000m或以下的热带地区,常见于向阳山谷密林中的湿润地带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:本品为浅粉红色、有光泽的粉末,其中有少数红褐色粗粉。质轻,手捻之有滑腻感。无臭,味淡、微涩。[br]2.显微鉴别:本品主要为淀粉粒,均为单粒,多呈梭形、长椭圆形、长卵圆形,少数类三角形,长40-100μm,宽20-45μp,也有呈类圆形的小粒,直径约14μm;脐点点状,少数呈交叉纹或"-"字形,常偏心;层纹明显,通常见2-4个偏心椭圆大环纹,而2个大环纹之间又有数条细微的层纹;淀粉粒偏光现象明显。草酸钙针晶散在,长约160μm。[br]3.理化鉴别:取本品粉末1g,加水10ml,于60℃温浸20分钟,滤过,取滤液2ml,加明胶氯化钠试液l-2滴,产生白色沉淀。
性味
味甘;涩;性平
功能主治
健脾;止泻。主消化不良;腹痛腹泻;痢疾
用法用量
内服:沸水冲,9-15g。
注意
《中国民族药志》:“忌鱼腥食物。”
备注
同属植物鱼尾葵 Caryota ochlandra Hance 髓部的粗制淀粉亦可药用,功用同董棕粉。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蜀葵根
- 藤乌头
- 波棱瓜子
- 枳椇叶
- 波罗蜜
- 红花子
- 紫油木叶
- 鳝鱼骨
- 竹蠹虫蛀末
- 波罗蜜核中仁
- 紫叶秋海棠
- 白杜鹃花
- 猪鬃草
- 暴马子
- 猪骨
- 花叶冷水花
- 皂荚叶
- 蚬肉海棠
- 蕙实
- 中华水龙骨
- 柱果铁线莲
- 竹节海棠
- 枳椇根
- 中亚天仙子
- 花椒簕
- 栀子花根
- 血水草
- 铁海棠
- 支柱蓼
- 地乌
- 景天
- 树葫芦
- 栀子花
- 枳椇
- 花蕊石
- 白首乌
- 半拉子
- 甜瓜子
- 樝子
- 止血扇菇
- 花叶秋海棠
- 周裂秋海棠
- 猪鬃刚
- 蜀葵花
- 砂仁
- 粉藜
- 黄锁梅叶
- 红苕母子
- 红药子
- 麻油
- 跌破竻
- 熟地黄
- 水松球果
- 水百合
- 蚶
- 药老
- 止痢蒿
- 水龙
- 羊肝
- 水田七
- 粟米
- 红升麻
- 海南茄
- 红花小独蒜
- 羊齿天冬
- 沙旋复花
- 苦蒿
- 乌蛇卵
- 花叶九节木
- 羊胲子
- 辉葱
- 红紫苏
- 红杉
- 伤寒草根
- 海盘车
- 沙松果
- 独角牛
- 白草根
- 水禾麻
- 海桐皮
- 黄泡子
- 华萝藦
- 准噶尔鸢尾
- 鹄绒毛
- 蛞蝓
- 蛤仔壳
- 白果
- 昏鸡头
- 虎筋
- 水案板
- 苏铁
- 细叶泥炭藓
- 红筷子
- 红车轴草
- 鹤肉
- 胡杨
- 棕叶七
- 红簕钩
- 橙皮
- 蚺蛇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