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蒿
《*辞典》:苦蒿
拼音注音
Kǔ Hāo
别名
克可日(维名)
出处
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苦蒿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50厘米,多分枝,叶互生,无柄,披针形,先端锐尖,基部有稀疏齿或裂片。头状花序单生于小枝顶端;总苞多数,排列为数层,边缘膜质,象鱼鳞;花淡紫红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旁、田野等较干旱处。分布新疆。
化学成分
本品含生物碱0.033~0.037%、树脂状物质6.8%、鞣质3.03%。
功能主治
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解毒,活血消肿。治痈疽疖疮,无名肿毒,关节炎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煎水洗或熬膏敷贴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苦蒿
拼音注音
Kǔ Hāo
英文名
all-grass of Creeping Acroptilon
出处
出自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顶羽菊的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roptilon repens (L.) DC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顶羽菊 多年生草本,高约60cm。茎直立,多分枝,有纵棱,有淡灰色绒毛,地下部分黑褐色。叶互生;无柄;叶片披针形至条形,长2-10cm,先端锐尖,边缘有稀锐齿或裂片,或全缘,两面生灰色绒毛,有腺点,有时边缘有糙毛。头状花序单生枝端,直径1-1.5cm;总苞片形或宽卵圆形;苞片数层,覆瓦状排列,外层宽卵形,长约5mm,上半部透明,膜质,有柔毛,下半部绿色,质厚,内层披针形或宽披针形,长约1cm,先端狭尖,必生长柔软毛;花冠淡红紫色,长15-20mm。瘦果宽卵圆形,长约4mm,略扁平;冠毛白色,长8-10m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干燥山坡、路旁、田野等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及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新疆等地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内酯成分顶羽菊素(re-pin)[1]。
药理作用
以食入顶羽菊,可引起黑质中性细胞坏死。所含的顶羽菊素对鸡胚感觉神经有较高的毒性[1]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平微寒
功能主治
祛风湿;解热毒。主风湿关节炎;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各家论述
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解毒,活血消肿。治痈疽疖疮,无名肿毒,关节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漆树
- 铁扇子
- 桑鳸
- 山蒜
- 短茎独活
- 蓑衣莲
- 甜瓜
- 毛罗勒
- 食盐
- 云南金莲花
- 水红花子
- 鹦哥花藤
- 独叶一枝花
- 黑豆衣
- 锦香草叶
- 罗星草
- 裸柱菊
- 猪笼草
- 毒芹根
- 地胆草
- 毛嘴签
- 紫茉莉根
- 山腊梅
- 猫耳朵草
- 竹节菜
- 对叶油麻叶
- 瓠子
- 野冬菊
- 血藤
- 接骨紫菀
- 苦木根
- 椎连栎
- 香草兰
- 柘木白皮
- 皱叶鼠李
- 短腺小米草
- 庵 (艹闾)子
- 饱饭花枝叶
- 高粱根
- 谷皮藤
- 青榨槭
- 半边藕
- 中华赛爵床
- 龙须藤
- 蕨
- 向日葵花托
- 姜三七
- 苹果叶
- 苦瓜子
- 败酱草
- 鲮鱼
- 钓杆柴
- 青蒿
- 虎骨胶
- 牛角瓜
- 凹朴皮
- 齿叶橐吾
- 小萹蓄
- 雁肪
- 小茜草
- 獐牙菜
- 香橼根
- 蛾眉石凤丹
- 苦楝皮
- 蒲圻贝母
- 雀头血
- 鼻血草
- 祖司麻
- 长松
- 阿尔泰扭藿香
- 龙牙楤木果
- 鹿皮
- 绒仙人球
- 舌状蜈蚣藻
- 福建柏
- 茖葱
- 莪术
- 土常山
- 青酒缸根
- 牛心茄子
- 八角枫根
- 蚌兰叶
- 人头七
- 麻牛膝
- 黎豆
- 紫茎
- 骨碎补毛
- 红花山牵牛
- 鳖甲
- 蜂蝇
- 铜牛皮
- 蚕砂
- 降真香
- 辣椒叶
- 早谷藨
- 苦楝花
- 蓝猪耳
- 青骨藤
- 白马阴茎
- 腐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