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蒿
《*辞典》:苦蒿
拼音注音
Kǔ Hāo
别名
克可日(维名)
出处
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苦蒿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约50厘米,多分枝,叶互生,无柄,披针形,先端锐尖,基部有稀疏齿或裂片。头状花序单生于小枝顶端;总苞多数,排列为数层,边缘膜质,象鱼鳞;花淡紫红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旁、田野等较干旱处。分布新疆。
化学成分
本品含生物碱0.033~0.037%、树脂状物质6.8%、鞣质3.03%。
功能主治
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解毒,活血消肿。治痈疽疖疮,无名肿毒,关节炎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煎水洗或熬膏敷贴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苦蒿
拼音注音
Kǔ Hāo
英文名
all-grass of Creeping Acroptilon
出处
出自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顶羽菊的地上部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croptilon repens (L.) DC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顶羽菊 多年生草本,高约60cm。茎直立,多分枝,有纵棱,有淡灰色绒毛,地下部分黑褐色。叶互生;无柄;叶片披针形至条形,长2-10cm,先端锐尖,边缘有稀锐齿或裂片,或全缘,两面生灰色绒毛,有腺点,有时边缘有糙毛。头状花序单生枝端,直径1-1.5cm;总苞片形或宽卵圆形;苞片数层,覆瓦状排列,外层宽卵形,长约5mm,上半部透明,膜质,有柔毛,下半部绿色,质厚,内层披针形或宽披针形,长约1cm,先端狭尖,必生长柔软毛;花冠淡红紫色,长15-20mm。瘦果宽卵圆形,长约4mm,略扁平;冠毛白色,长8-10m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干燥山坡、路旁、田野等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北及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新疆等地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倍半萜内酯成分顶羽菊素(re-pin)[1]。
药理作用
以食入顶羽菊,可引起黑质中性细胞坏死。所含的顶羽菊素对鸡胚感觉神经有较高的毒性[1]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平微寒
功能主治
祛风湿;解热毒。主风湿关节炎;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各家论述
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解毒,活血消肿。治痈疽疖疮,无名肿毒,关节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篦梳剑
- 柯蒲木
- 芭蕉花
- 荜茇
- 蚌壳草根
- 苦瓜
- 鸭脚黄边
- 蛞蝓
- 铁罗伞
- 青杠碗
- 鱼腥草
- 台湾厚壳树
- 苦壶卢花
- 鸭儿芹果
- 贴骨散
- 鹦鹉
- 蝌蚪
- 竹林消
- 鸭舌草
- 黔桂醉魂藤
- 榼藤子
- 薄荷油
- 鸭儿芹根
- 苦杏仁
- 苦艾
- 苦芺
- 鹰眼睛
- 槐胶
- 铁篱笆
- 铁精
- 丝瓜子
- 蚌肉
- 通光散
- 霸王鞭
- 鹰爪莲
- 雨韭
- 鮧鱼鳔
- 荸荠
- 鸭皂树根
- 苦荞头
- 鼋胆
- 雀
- 阔齿兔唇花
- 青叶苎麻根
- 青棉花藤根
- 青礞石
- 青竹蛇
- 骑马参
- 雨久花
- 饴糖
- 菠萝根叶
- 菠萝皮
- 苦楝花
- 闭鞘姜
- 轻粉
- 铅粉
- 阔叶水竹叶
- 蒴莲
- 青榨槭
- 铁马豆
- 篦子三尖杉
- 苦瓜根
- 鹈鹕脂油
- 篦子舒筋草
- 篑草
- 苦壶卢
- 蚌兰叶
- 蚌兰花
- 蚌花
- 补血草
- 苦生叶
- 苦芦骨
- 饱饭花枝叶
- 青棉花藤叶
- 款冬花
- 苦参实
- 薄雪火绒草
- 鸭公藤
- 苦葛花
- 葵花大蓟
- 篦子草
- 油茶子
- 蓖麻子
- 蚌粉
- 水边指甲花
- 补血薯
- 苦瓜子
- 鼬瓣花
- 鼬瓣花根
- 苦菜花子
- 鷩雉
- 铁海棠
- 三匹叶
- 薄荷素油
- 苦石莲
- 鱼虱子
- 苦夭
- 鸭脚木叶
- 苦瓠叶
- 苦苣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