鱵鱼
《中华本草》:鱵鱼
拼音注音
Zhēn Yú
别名
箴鱼、铜吮鱼、姜公鱼、针工鱼、针鱼、针扎鱼、单针鱼
英文名
Japanese halfbeak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1.《山海经》:恂状之山,只水出焉,北流注千湖水,其中多箴鱼,其状如YOU,其喙如箴。2.《纲目》:鱵鱼生江湖中,大小形状井同minUI残,但喙尖有一细黑骨如针为异耳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鱵科动物鱵鱼等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mirhamphus sajori Temminck et Schlegel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。捕后,取肉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鱵鱼,体细长,略呈圆柱形,体长约16-24cm。头长尖,顶部及两侧面较平。眼较大。口中等,上颌尖锐,呈三角形的片状,中央略有线状隆起。下颌延长为一扁平针状喙。牙细小,每牙有3牙尖,于两颌排列成一狭带。鳃孔宽,鳃盖膜不与颊部相连。圆鳞薄而易脱落。侧线很低,位于体两侧近腹缘,侧线鳞102-112(9-10)/(4-5),背缘微凸,背鳍15-17,位于体后与臀鳍相对。臀鳍16-18。胸鳍13,短宽。腹鳍小。尾鳍叉状,体银白色,头部及上下颌皆呈黑色,下颌喙尖端鲜红色。体背暗绿色,中央自后头部起有一较宽的绿黑色线条。体侧各有一银灰色纵带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近海、河口的中上层鱼类,也进入淡水,主食绿藻、浮游生物及小甲壳等动物。产卵期4-6月。资源分布: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、东海及长江等各大河口。
性味
味甘;性微寒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养阴益气;解毒。主阴虚烦热;盗汗自汗;疮疖溃疡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50-100g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局部。
各家论述
《医林纂要》:滋阴,能穿溃痈毒,作汤服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鱵鱼
拼音注音
Zhēn Yú
别名
箴鱼(《山海经》),铜哾鱼(《临海异物志》),姜公鱼(《纲目》),针工鱼(《医林纂要》),针鱼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,单针鱼、针扎鱼(《黄渤海伍类调查报告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鱵科动物鱵鱼的肉。
原形态
体细长,略呈圆柱形,背腹缘微凸,尾部渐细。体长约16~24厘米,头长,前端尖,顶部及两侧面平坦,腹面较狭。口小。眼较大,距上领尖端和鳃盖后缘的距离相等,眼间隔宽而平坦。鼻孔大,位于眼的前上方。上颌尖锐,呈三角形的片状,中央微有线状隆起。下颌延长呈一扁平针状喙。牙细小,有3牙尖,在两颌排列成一狭带。鳃孔宽,鳃盖膜分离,不与颊部相连。鳞圆形,薄而易脱落。侧线很低,位于体两侧近腹缘;侧线鳞102~112。背鳍15~17,与臀鳍相对,其起点微在臀鳍前。臀鳍16~18,与背鳍同形,臀鳍基短于背鳍基。胸鳍短宽。腹鳍小,腹位。尾鳍分叉。体银白色,背面暗绿色,体背中央自后颈起有一淡黑色线条。体侧各有一银灰纵带,头部及上下颌皆呈黑色。胸鳍的基部及尾鳍有细微的黑色点。
栖息于浅海、河口,有时亦入淡水中,常跃出水面。
生境分布
分布我国沿海和长江等各大河流中。
性味
①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苦,平。"
功能主治
《医林纂要》:"滋阴,能穿溃痈毒,作汤服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人血七
- 金金棒
- 五色梅叶
- 鄂西粗筒苣苔
- 龙鳞草
- 金剪刀
- 滴水珠
- 海雹菜
- 萆薢
- 綟木
- 山稔根
- 马交儿
- 巴掌草
- 狨
- 黄芦木
- 平地木
- 马刀
- 猪毛参
- 玉簪
- 黄栌枝叶
- 密花角蒿
- 羊肌藤
- 喉痧药
- (鱼彭)鱼鳃
- 白花杆
- 菰米
- 冰
- 腐沫
- 野粟
- 古柯
- 菟丝
- 鲤鱼
- 玉米
- 莺
- 獭骨
- 谷木
- 羽萼
- 桤木
- 苜蓿
- 谷芽
- 大叶花椒茎叶
- 毛桤
- 猫花
- 虎膏
- 紫菀
- 藕粉
- 椿叶
- 四川澄茄子
- 椿皮
- 瓦松
- 雉脑
- 黄山五叶参
- 岩枇杷
- 屎咕咕
- 栀子叶
- 长叶山竹子
- 偏叶白齿藓
- 长叶珊瑚果
- 针叶火绒草
- 角翅卫矛根
- 二歧根莲花根
- 二裂叶委陵菜
- 紫硇砂
- 东北羊角芹
- 浙江过路黄
- 万丈深茎叶
- 阿尔泰扭藿香
- 油柑叶
- 人乳汁
- 四方蒿
- 无花果
- 核桃楸
- 黑石耳
- 罗平蓟
- 鹅掌楸
- 牛肝菌
- 豪猪肉
- 鸡血藤
- 水白蜡
- 类梧桐
- 蜈蚣藻
- 榔榆茎叶
- 春砂花
- 排钱树
- 山小橘
- 大接骨丹
- 黄紫堇
- 黄鼠狼
- 竹卷心
- 花松萝
- 紫背天葵草
- 花叶狗牙七
- 黄明胶
- 华南胡椒
- 尖山橙
- 大酸浆草
- 胡黄连
- 五代同堂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长果山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