鱵鱼
《中华本草》:鱵鱼
拼音注音
Zhēn Yú
别名
箴鱼、铜吮鱼、姜公鱼、针工鱼、针鱼、针扎鱼、单针鱼
英文名
Japanese halfbeak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1.《山海经》:恂状之山,只水出焉,北流注千湖水,其中多箴鱼,其状如YOU,其喙如箴。2.《纲目》:鱵鱼生江湖中,大小形状井同minUI残,但喙尖有一细黑骨如针为异耳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鱵科动物鱵鱼等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mirhamphus sajori Temminck et Schlegel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。捕后,取肉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鱵鱼,体细长,略呈圆柱形,体长约16-24cm。头长尖,顶部及两侧面较平。眼较大。口中等,上颌尖锐,呈三角形的片状,中央略有线状隆起。下颌延长为一扁平针状喙。牙细小,每牙有3牙尖,于两颌排列成一狭带。鳃孔宽,鳃盖膜不与颊部相连。圆鳞薄而易脱落。侧线很低,位于体两侧近腹缘,侧线鳞102-112(9-10)/(4-5),背缘微凸,背鳍15-17,位于体后与臀鳍相对。臀鳍16-18。胸鳍13,短宽。腹鳍小。尾鳍叉状,体银白色,头部及上下颌皆呈黑色,下颌喙尖端鲜红色。体背暗绿色,中央自后头部起有一较宽的绿黑色线条。体侧各有一银灰色纵带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近海、河口的中上层鱼类,也进入淡水,主食绿藻、浮游生物及小甲壳等动物。产卵期4-6月。资源分布: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、东海及长江等各大河口。
性味
味甘;性微寒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养阴益气;解毒。主阴虚烦热;盗汗自汗;疮疖溃疡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50-100g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局部。
各家论述
《医林纂要》:滋阴,能穿溃痈毒,作汤服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鱵鱼
拼音注音
Zhēn Yú
别名
箴鱼(《山海经》),铜哾鱼(《临海异物志》),姜公鱼(《纲目》),针工鱼(《医林纂要》),针鱼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,单针鱼、针扎鱼(《黄渤海伍类调查报告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鱵科动物鱵鱼的肉。
原形态
体细长,略呈圆柱形,背腹缘微凸,尾部渐细。体长约16~24厘米,头长,前端尖,顶部及两侧面平坦,腹面较狭。口小。眼较大,距上领尖端和鳃盖后缘的距离相等,眼间隔宽而平坦。鼻孔大,位于眼的前上方。上颌尖锐,呈三角形的片状,中央微有线状隆起。下颌延长呈一扁平针状喙。牙细小,有3牙尖,在两颌排列成一狭带。鳃孔宽,鳃盖膜分离,不与颊部相连。鳞圆形,薄而易脱落。侧线很低,位于体两侧近腹缘;侧线鳞102~112。背鳍15~17,与臀鳍相对,其起点微在臀鳍前。臀鳍16~18,与背鳍同形,臀鳍基短于背鳍基。胸鳍短宽。腹鳍小,腹位。尾鳍分叉。体银白色,背面暗绿色,体背中央自后颈起有一淡黑色线条。体侧各有一银灰纵带,头部及上下颌皆呈黑色。胸鳍的基部及尾鳍有细微的黑色点。
栖息于浅海、河口,有时亦入淡水中,常跃出水面。
生境分布
分布我国沿海和长江等各大河流中。
性味
①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苦,平。"
功能主治
《医林纂要》:"滋阴,能穿溃痈毒,作汤服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猪肚子
- 黄花蒿
- 长柄秋海棠
- 金刚藤
- 黑心姜
- 硫黄
- 金光菊
- 鸬鹚肉
- 罗伞树
- 竹鸡
- 山棯子
- 牛角瓜
- 柠鸡儿果
- 牛皮草
- 钻石风
- 大昏头鸡
- 榆皮涎
- 刺菠
- 石梓
- 阴香
- 大木通
- 狼紫草
- 禹白附
- 三轮蒿
- 燕子尾
- 黄花獐牙菜
- 地黄叶
- 柏树果
- 栾樨
- 女贞子
- 棣棠花
- 雉
- 黄海葵
- 方蟹
- 亮叶冬青根
- 地钱
- 龙头草
- 黑面叶
- 越王余筭
- 粟糠
- 橙子
- 木棉根
- 蓝花绿绒蒿
- 硬质早熟禾
- 钩吻
- 灵芝
- 小叶眼树莲
- 灵猫肉
- 羊皮
- 浮尸草
- 赤链蛇
- 金边兔耳
- 拟缺香茶菜
- 沙糖木
- 红缘层孔菌
- 百两金
- 水杨梅
- 头发七
- 大种鹅儿肠
- 带叶报春花
- 鳞片水麻
- 罗裙带根
- 仙桃草
- 越橘叶
- 护心胆
- 麦穗七
- 石瓜子
- 百合花
- 化橘红
- 腐沫
- 杉叶藻
- 合树菌
- 玉米油
- 土藁本
- 野牡丹根
- 滇白药子
- 谷皮树
- 谷皮藤
- 谷精草
- 干饧糟
- 牡荆叶
- 异叶青兰
- 杨栌耳
- 参须
- 石楠
- 老白花树皮
- 磨盘根
- 地八角
- 蚂蚁花根
- 绿玉树
- 石豇豆
- 罗汉松
- 刺楸树根
- 亮光菜
- 榧花
- 桂子
- 假荆芥
- 慕荷
- 对叶油麻叶
- 何首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