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马胎叶
《中华本草》:走马胎叶
拼音注音
Zǒu Mǎ Tāi Yè
出处
出自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[A.Pseu-doverticillata Merr.」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叶,多为鲜用。
原形态
大灌木,高约1-3m。具粗厚的匍匐根茎;茎粗壮,通常无分枝,幼嫩部分被微柔毛。叶通常簇生于茎顶端;叶柄长2-4cm,具波状狭翅;叶片膜质,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,长25-48cm,宽9-17cm,先端钝急尖或近渐监,基部楔形,下延至叶柄,边缘具密啮蚀状细齿,齿具小尖头,背面叶脉上被细微柔毛,具疏眼点,以近边缘较多,不成边缘脉。由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型金字塔状或总状圆锥花序,长20-35cm,宽约10cm或更宽,每亚伞形花序有花9-15朵;花梗长1-1.5cm;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外形,长1.5-2mm,被疏微柔毛,具腺点,缘毛不明显;花瓣白色或粉红色,卵形,长4-5mm,具疏腺点;雄蕊为花瓣长的2/3,花药卵形;雌蕊与花瓣几等长,子房被微柔毛。果球形,直径约6mm,红色,具纵胁,多少具腺点。花期4-6月,有时2-3月,果期11-12月,有时2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下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微辛;性寒
功能主治
解毒去腐;生肌活血。主痈疽疮疖;下肢溃疡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陆川本草》:去腐,生肌,消炎。治痈疽发背,溃疡。2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鲜叶捣烂外敷疮疖肿痛,下肢溃疡,跌打扭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走马胎叶
拼音注音
Zǒu Mǎ Tāi Yè
出处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的叶片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走马胎"条。
性味
《陆川本草》:"味淡,性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陆川本草》:"去腐,生肌,消炎。治痈疽发背,溃疡。"
②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鲜叶捣烂外敷疮疖肿痛,下肢溃疡,跌打扭伤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苏木蓝
- 薄柱草
- 亮光菜
- 苍山冷杉
- 白皮柯
- 矮脚苦蒿
- 扁豆藤
- 大树三台
- 龙舌箭
- 覆盆子叶
- 过山消根
- 黄土
- 雪下红
- 西瓜根叶
- 刺人参
- 海虾
- 柱果木榄叶
- 鲫鱼脑
- 锁阳
- 栗毛球
- 牛心果
- 金丝草
- 益智
- 蓼大青叶
- 五叶薯
- 双参
- 鸡挂骨草
- 树葫芦
- 羊角参
- 白子菜
- 山鸡
- 倒卵叶五加
- 獭肝
- 长管香茶菜
- 冷饭果
- 榕树皮
- 粉绿益母草
- 蒙自水芹
- 长尾复叶耳蕨
- 臂形草
- 杯苋
- 小伸筋草
- 红辣树根
- 蛇葡萄根
- 牛藤
- 牛黄
- 野梨枝叶
- 喜树叶
- 牛目椒
- 杜鹃花叶
- 赛繁缕
- 钟花草
- 紫薇皮
- 胖大海
- 地筋
- 九龙盘
- 粪箕笃
- 贯众
- 莎草蕨
- 豆腐泔水
- 披针骨牌蕨
- 藤梨根
- 火炭母草根
- 卵叶鳞始蕨
- 慕荷
- 鼠尾草
- 乳腐
- 蘘荷子
- 酥油
- 黄瓜
- 叉枝鸦葱
- 錾菜
- 革质红菇
- 滇羌活
- 马铃根
- 荩草
- 假蒟根
- 银边吊兰
- 番红花
- 隔山消
- 马皮
- 葎草
- 豆蔻
- 鲛鱼
- 大避债蛾
- 榄李树汁
- 鲨鱼肝
- 蝮蛇皮
- 薜荔
- 蛇退
- 白九股牛
- 山鸡蛋
- 檀根
- 鹿肉
- 五瓣寄生
- 红郎伞
- 白屈菜根
- 顺地红
- 鸡肾参
- 芒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