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马胎叶
《中华本草》:走马胎叶
拼音注音
Zǒu Mǎ Tāi Yè
出处
出自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rdisia gigantifolia Stapf[A.Pseu-doverticillata Merr.」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叶,多为鲜用。
原形态
大灌木,高约1-3m。具粗厚的匍匐根茎;茎粗壮,通常无分枝,幼嫩部分被微柔毛。叶通常簇生于茎顶端;叶柄长2-4cm,具波状狭翅;叶片膜质,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,长25-48cm,宽9-17cm,先端钝急尖或近渐监,基部楔形,下延至叶柄,边缘具密啮蚀状细齿,齿具小尖头,背面叶脉上被细微柔毛,具疏眼点,以近边缘较多,不成边缘脉。由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型金字塔状或总状圆锥花序,长20-35cm,宽约10cm或更宽,每亚伞形花序有花9-15朵;花梗长1-1.5cm;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外形,长1.5-2mm,被疏微柔毛,具腺点,缘毛不明显;花瓣白色或粉红色,卵形,长4-5mm,具疏腺点;雄蕊为花瓣长的2/3,花药卵形;雌蕊与花瓣几等长,子房被微柔毛。果球形,直径约6mm,红色,具纵胁,多少具腺点。花期4-6月,有时2-3月,果期11-12月,有时2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下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微辛;性寒
功能主治
解毒去腐;生肌活血。主痈疽疮疖;下肢溃疡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1.《陆川本草》:去腐,生肌,消炎。治痈疽发背,溃疡。2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鲜叶捣烂外敷疮疖肿痛,下肢溃疡,跌打扭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走马胎叶
拼音注音
Zǒu Mǎ Tāi Yè
出处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的叶片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走马胎"条。
性味
《陆川本草》:"味淡,性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陆川本草》:"去腐,生肌,消炎。治痈疽发背,溃疡。"
②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鲜叶捣烂外敷疮疖肿痛,下肢溃疡,跌打扭伤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背草苗
- 小旋鸡尾
- 蚍子草
- 冲天果
- 甘青铁线莲
- 南枳椇
- 软水黄连
- 矮脚罗伞
- 鳢鱼
- 山玉兰
- 黄牛毛藓
- 花叶矮沱沱
- 剑皮树菌
- 无花果
- 阔叶赤车使者
- 水伤药
- 火赤链蛇
- 蒲桃种子
- 树五加
- 虎牙
- 蒿枝七
- 鸡嗉子根
- 牛舌草
- 绿茎槲寄生
- 地锦苋
- 红丝线
- 赤楠蒲桃叶
- 紫玉盘
- 番红花
- 光杆琼
- 大茶药根
- 醋林子
- 仙人掌
- 朴树根皮
- 梧桐
- 瑞香根
- 角花翠雀
- 黄花菜子
- 九龙盘
- 山桂花
- 刺葡萄
- 茯神木
- 桑寄生
- 绿百合
- 钝齿铃子香
- 舞草
- 猕猴桃根
- 无爷藤
- 粗糠柴
- 青丝线
- 长梗千里光
- 骆驼脂
- 白花穿心莲
- 茄根
- 大花素馨花
- 白花灯笼
- 生瓜
- 竹柏
- 黄栌
- 画眉草
- 山橘
- 榧根皮
- 大管
- 雪猪骨
- 白花柴
- 枫香树根
- 雪上一枝蒿
- 椰子浆
- 团叶槲蕨
- 宜昌荚蒾叶
- 河蚌
- 秋葡萄茎
- 斑蝥
- 樗叶花椒
- 罗汉松根皮
- 桔梗
- 铁杆蒿
- 捆仙丝
- 倒爪草
- 衣鱼
- 红川乌
- 猩猩木
- 裂果卫矛
- 朱兰
- 苤蓝
- 旱芹
- 橄榄
- 虾蟆脑
- 胡椒
- 散血藤
- 云南荚蒾根
- 芸香
- 橙耳
- 小接骨丹
- 白苏叶
- 莸
- 珍珠伞
- 三角草
- 黄花紫丹参
- 紫青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