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血藤
《*辞典》:散血藤
拼音注音
Sàn Xuè Ténɡ
别名
钻地风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虎耳草科植物白背钻地风的藤茎。
原形态
白背钻地风,又名:粉叶钻地风。
落叶攀援灌木。单叶对生,纸质,矩状卵圆形至长椭圆形,长8~15厘米,宽4~7厘米,先端阔渐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有白霜,密生乳状突起,除脉腋有束毛外均秃净;叶柄长2~7厘米。伞房花序顶生;花2型;边缘不育花仅一大形萼片,呈矩圆形或狭矩圆形,长3~4厘米,先端钝,乳白色,老时棕色;孕性花小,萼片4~5,花瓣4~5,雄蕊10,花柱1。蒴果顶端圆锥状,有10肋。种子多数,线形。
生境分布
喜生于潮湿处。分布四川。
性味
性凉,味苦,无毒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,解热毒。治瘀血凝滞,筋骨风痛及疮毒红肿。
用法用量
内服:浸酒,4~6钱;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散血藤
拼音注音
Sàn Xuè Ténɡ
别名
利筋藤
英文名
hypoglaucum Schizophragma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虎耳草科植物白背钻地风的藤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izophragma hypoglaucum Rehd.
原形态
白背钻地风 落叶藤状灌木,长达10cm。以气根攀援于他物上。小枝栗褐色,老枝纵裂,脱薄皮。单叶对生,纸质;叶柄长2-7cm;叶片长圆状卵形至长椭圆形,长8-15cm,宽4-7cm,先端阔渐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粉白色,密生乳头状突起,除脉腋有束毛外均秃净。伞房花序顶生;花二型;边缘不育花仅具一大形萼片,呈长圆形或狭长圆形,长3-4cm,先端钝,乳白色,老时棕色;能育花小;萼片4-5,花瓣4-5,雄蕊10,花柱1。蒴果,先端圆锥状,有10肋,于肋间开裂。种子多数,线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00-2000m山地沟边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藤茎圆柱形,长短不一,直径3-5mm。表面黑褐色至黑色,被微毛,节膨大,毛明显,并可见侧枝及叶痕。质较硬,不易折断,断面粉性,木部黄白色,髓部色深或中空。气微,味苦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祛风湿;解热毒。主风湿疼痛,热毒疮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8g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百味叶
- 扁蒲扇
- 短柄菝葜
- 榆树
- 水枇杷
- 广防己
- 紫金莲
- 野梨枝叶
- 紫椿
- 走茎丹参
- 滇杠柳
- 白饭树根
- 狼油
- 藏菖蒲
- 栗叶
- 香樟根
- 南川升麻
- 金线包
- 鸡蛋果
- 鸦椿卫矛
- 高粱乌米
- 羌活
- 鱼肝油
- 鸡嗉子
- 地苏木
- 鼠牙半支
- 山蒜
- 南烛根
- 黄毛耳草
- 兔打伞
- 节节茶
- 血党
- 雪猪油
- 角翅卫矛果
- 爵床
- 菝葜叶
- 鸡蛋壳
- 鸡屎白
- 落葵
- 单叶铁线莲
- 硫化铅
- 土大黄叶
- 米露
- 散血莲
- 雪胆
- 鬼柳树
- 短冠草
- 回心草
- 鸢脑髓
- 蚶
- 镰片假毛蕨
- 铁苋
- 榕树皮
- 栾犀
- 苎麻梗
- 蓼实
- 姜味草
- 黄皮果核
- 蓝树
- 文竹
- 岗柃
- 长节耳草
- 密陀僧
- 地下明珠
- 蝈蝈
- 黑参
- 金雀儿
- 荠菜
- 冬青皮
- 鸡子
- 假通草树皮
- 大叶沿阶草
- 海仙人掌
- 狨
- 过墙风
- 类梧桐
- 蝙蝠
- 狗筋蔓
- 牛奶树
- 金丝莲
- 石蜐
- 冰凉花
- 老虎耳根
- 檵花
- 宽唇神香草
- 狗爪樟皮
- 细葛缕子
- 箭杆杨
- 地柏叶
- 鸬鹚翅羽
- 绣球防风根
- 石串莲
- 秃房茶子
- 虱婆草
- 羊肾
- 鮠鱼
- 白八角莲
- 百草霜
- 水兰叶
- 蜀葵叶薯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