散血藤
《*辞典》:散血藤
拼音注音
Sàn Xuè Ténɡ
别名
钻地风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虎耳草科植物白背钻地风的藤茎。
原形态
白背钻地风,又名:粉叶钻地风。
落叶攀援灌木。单叶对生,纸质,矩状卵圆形至长椭圆形,长8~15厘米,宽4~7厘米,先端阔渐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有白霜,密生乳状突起,除脉腋有束毛外均秃净;叶柄长2~7厘米。伞房花序顶生;花2型;边缘不育花仅一大形萼片,呈矩圆形或狭矩圆形,长3~4厘米,先端钝,乳白色,老时棕色;孕性花小,萼片4~5,花瓣4~5,雄蕊10,花柱1。蒴果顶端圆锥状,有10肋。种子多数,线形。
生境分布
喜生于潮湿处。分布四川。
性味
性凉,味苦,无毒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,解热毒。治瘀血凝滞,筋骨风痛及疮毒红肿。
用法用量
内服:浸酒,4~6钱;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散血藤
拼音注音
Sàn Xuè Ténɡ
别名
利筋藤
英文名
hypoglaucum Schizophragma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虎耳草科植物白背钻地风的藤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izophragma hypoglaucum Rehd.
原形态
白背钻地风 落叶藤状灌木,长达10cm。以气根攀援于他物上。小枝栗褐色,老枝纵裂,脱薄皮。单叶对生,纸质;叶柄长2-7cm;叶片长圆状卵形至长椭圆形,长8-15cm,宽4-7cm,先端阔渐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下面粉白色,密生乳头状突起,除脉腋有束毛外均秃净。伞房花序顶生;花二型;边缘不育花仅具一大形萼片,呈长圆形或狭长圆形,长3-4cm,先端钝,乳白色,老时棕色;能育花小;萼片4-5,花瓣4-5,雄蕊10,花柱1。蒴果,先端圆锥状,有10肋,于肋间开裂。种子多数,线形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300-2000m山地沟边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藤茎圆柱形,长短不一,直径3-5mm。表面黑褐色至黑色,被微毛,节膨大,毛明显,并可见侧枝及叶痕。质较硬,不易折断,断面粉性,木部黄白色,髓部色深或中空。气微,味苦。
性味
味苦;性凉
功能主治
祛风湿;解热毒。主风湿疼痛,热毒疮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8g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鸭脚木
- 乌榄核
- 香石藤果
- 东北桤木
- 茅栗叶
- 山货榔
- 山黄皮
- 山茶子
- 禾虫
- 斑蝥
- 山蒟
- 山辛夷
- 螳螂
- 饱饭花果
- 山薄荷
- 山麻根
- 山莓
- 山韭
- 山麻
- 野漆树叶
- 山蜘蛛
- 手参
- 搜山虎
- 术苗
- 红椽木子
- 细草
- 草木灰
- 骨碎补毛
- 紫花络石
- 虫笋
- 朝天罐
- 川梨
- 山鸡腿
- 烟管蓟
- 杉木
- 黄花母
- 山里红
- 一颗血
- 山驴骨
- 山黑柳
- 山茶叶
- 山茶根
- 山蟹
- 矮卫矛
- 豆腐皮
- 撑篙竹
- 地红子
- 楸树
- 朝鲜当归
- 金粉蕨
- 山马兰
- 山麻杆
- 山蒿
- 山龙眼
- 冬瓜瓤
- 玉簪
- 环维黄杨星D
- 百草霜
- 肉郎伞
- 牛耳枫枝叶
- 金不换
- 山香果
- 杉塔
- 山荷叶
- 小蕨萁
- 红蒿枝
- 山风
- 鲤鱼胆
- 山藤藤果
- 山铁树叶
- 莲子心
- 小牛肋巴
- 南蛇藤果
- 甘蕉根
- 杧果叶
- 鹿胆
- 飞燕草
- 滑背草鞋根
- 山黄豆藤
- 山黄麻
- 扇叶阴地蕨
- 筀笋
- 山陀螺
- 芒花
- 散血芹
- 山藤藤秧
- 散瘀草
- 山茶花
- 山莲藕
- 山鸡蛋
- 山药
- 山萝卜
- 山野芋
- 山黄麻叶
- 扇子七
- 丁香蓼
- 山麻黄
- 搜山黄
- 山药藤
- 山莴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