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瓜花
《中华本草》:苦瓜花
拼音注音
Kǔ Guā Huā
英文名
Flower of Balsampear
出处
出自《闽南民间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mordica charantia L.采收和储藏:夏季开花时采收,鲜用或烘干。
原形态
苦瓜,一年生攀援草本,多分枝,有细柔毛,卷须不分枝。叶大,肾状圆形,长宽各约5-12cm,通常5-7深裂,裂片卵状椭圆形,基部收缩,边缘具波状齿,两面近于光滑或有毛;叶柄长3-6cm。花雌雄同株。雄花单生,有柄,长5-15cm,中部或基部有苞片,苞片肾状圆心形,宽5-15mm,全缘;萼钟形,5裂,裂片卵状披针形,先端短尖,长4-6mm;花冠黄色,5裂,裂片卵状椭圆形,长1.5-2cm,先端钝圆或微凹;雄蕊3,贴生于萼筒喉部。雌花单生,有柄,长5-10cm,基部有苞片;子房纺锤形,具刺瘤,先端有喙,花柱细长,柱头3枚,胚珠多数。果实长椭圆形,卵形或两端均狭窄,长8-30cm,全体具钝圆不整齐的瘤状突起,成熟时橘黄色,自顶端3瓣开裂。种子椭圆形,扁平,长10-15mm,两端均具角状齿,两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条纹,包于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。花期6-7月。果期9-10月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止痢;和胃。主痢疾;胃气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;或焙焦研末入散。
各家论述
1.《闽南民间草药》:止痢疾。2.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治胃气疼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瓜花
拼音注音
Kǔ Guā Huā
出处
《闽南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花。
性味
《闽南民间草药》:"苦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闽南民间草药》:"止痢疾。"
②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"治胃气疼。"
复方
治急性痢疾:取鲜苦瓜花十二个,捣烂取汁。和蜜适量;赤痢加入红曲一钱,白痢加入六一散三钱,开水冲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赤翅蜂
- 石香葇
- 水黄杨木
- 舌状蜈蚣藻
- 夏至草
- 梨木皮
- 山野豌豆
- 猫儿屎果
- 白花菜子
- 红紫苏
- 土沉香
- 柚花
- 水团花
- 玉簪叶
- 蔷薇根
- 红直当药
- 米面蓊叶
- 野鸦椿子
- 砂生槐
- 石鲫
- 满山红油
- 娘娘菜
- 土贝母
- 佛手柑
- 红天葵
- 红千层
- 兔肉
- 纤齿卫矛
- 厚皮香花
- 山楂核
- 铁草鞋
- 羊肚菜
- 萱草
- 如意草
- 木椒根
- 银耳
- 草藤乌
- 黍根
- 巴豆油
- 熏衣草
- 六道木
- 色赤杨
- 石链子
- 串铃草
- 棉花壳
- 八角茴香
- 桃根
- 草贝母
- 岗松根
- 野苦荬菜
- 金瓜草
- 山蟹
- 水线草
- 水茄冬
- 水杨梅根
- 素馨花
- 蟾蜍肝
- 省沽油根
- 阳桃根
- 驴打滚草
- 星蕨
- 石榴根
- 茄子
- 水银
- 豉虫
- 水梨藤
- 草豆蔻
- 木棉花
- 胡颓子叶
- 宝盖草
- 乌脚枪
- 生藤
- 睡菜根
- 石南叶
- 沙七
- 荨麻
- 水蓼
- 丝绵木
- 蚕沙
- 三七花
- 姜石
- 三七叶
- 四川山矾
- 金刷把
- 白骨走马
- 长叶水麻
- 三加
- 量天尺花
- 黄栌根
- 稗米
- 三叶乌蔹莓
- 石山花椒
- 涩梨叶
- 木竹子皮
- 三分三
- 蕲蛇
- 三分丹
- 茸草
- 羊角参
- 甲鱼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