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瓜花
《中华本草》:苦瓜花
拼音注音
Kǔ Guā Huā
英文名
Flower of Balsampear
出处
出自《闽南民间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mordica charantia L.采收和储藏:夏季开花时采收,鲜用或烘干。
原形态
苦瓜,一年生攀援草本,多分枝,有细柔毛,卷须不分枝。叶大,肾状圆形,长宽各约5-12cm,通常5-7深裂,裂片卵状椭圆形,基部收缩,边缘具波状齿,两面近于光滑或有毛;叶柄长3-6cm。花雌雄同株。雄花单生,有柄,长5-15cm,中部或基部有苞片,苞片肾状圆心形,宽5-15mm,全缘;萼钟形,5裂,裂片卵状披针形,先端短尖,长4-6mm;花冠黄色,5裂,裂片卵状椭圆形,长1.5-2cm,先端钝圆或微凹;雄蕊3,贴生于萼筒喉部。雌花单生,有柄,长5-10cm,基部有苞片;子房纺锤形,具刺瘤,先端有喙,花柱细长,柱头3枚,胚珠多数。果实长椭圆形,卵形或两端均狭窄,长8-30cm,全体具钝圆不整齐的瘤状突起,成熟时橘黄色,自顶端3瓣开裂。种子椭圆形,扁平,长10-15mm,两端均具角状齿,两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条纹,包于红色肉质的假种皮内。花期6-7月。果期9-10月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止痢;和胃。主痢疾;胃气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;或焙焦研末入散。
各家论述
1.《闽南民间草药》:止痢疾。2.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治胃气疼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瓜花
拼音注音
Kǔ Guā Huā
出处
《闽南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苦瓜的花。
性味
《闽南民间草药》:"苦,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闽南民间草药》:"止痢疾。"
②江西《草药手册》:"治胃气疼。"
复方
治急性痢疾:取鲜苦瓜花十二个,捣烂取汁。和蜜适量;赤痢加入红曲一钱,白痢加入六一散三钱,开水冲服。(《闽南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苦茶叶
- 宽瓣红景天
- 了哥利
- 冷水丹
- 绳藻
- 鸭儿芹果
- 六大天王
- 美丽胡枝子
- 煨姜
- 草血竭
- 黄麻根
- 毛黄堇
- 水黄花
- 茯苓
- 吕宋楸毛
- 圣罗勒
- 亮光菜
- 卵叶鳞始蕨
- 可爱复叶耳蕨
- 四方麻
- 乌骨鸡
- 苦竹根
- 苦白蜡
- 蚯蚓
- 凉三七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毛果珍珠茅
- 苦绳
- 柯蒲木
- 凤庆鸡血藤
- 毛黄连
- 荞麦叶
- 苦瓜
- 凉薯
- 黄荆根
- 宽唇神香草
- 两色乌头
- 东北鼢鼠
- 兰花叶
- 乳源木莲果
- 苦油木
- 库页悬钩子
- 麻布七
- 宽穗兔耳风
- 糠谷老
- 丽江独活
- 大叶金花茶叶
- 库页悬钩子根
- 宽叶紫萁苗
- 两色瓦韦
- 亮叶桦根
- 盾叶莓
- 豆瓣绿
- 两色鳞毛蕨
- 六角英
- 辣椒茎
- 刀豆
- 山苏木
- 冷地卫矛
- 昆明堇菜
- 苦豆子
- 宽叶杜香
- 老白花
- 昆明鸡脚黄连
- 扛板归根
- 丽萼熊巴掌
- 金耳环
- 白勒
- 空青
- 亮叶桦叶
- 丽春花果实
- 开口箭
- 卷茎蓼
- 六叶龙胆
- 绿豆花
- 珍珠
- 丽春花
- 法半夏
- 柯树皮
- 兰石草果
- 青头菌
- 昆明水金凤
- 苦竹沥
- 黄麻子
- 兰竹参
- 兰花石参
- 牯牛卵囊
- 小垂头菊
- 马骨
- 鸽
- 山牛蒡
- 马蹄根
- 胭脂花
- 天花粉
- 毛稔
- 毛叶黄药
- 芥菜
- 扶桑金星蕨
- 酥
- 跳皮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