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壶卢子
《中华本草》:苦壶卢子
拼音注音
Kǔ Hú Lú Zǐ
别名
苦瓠子、苦葫芦子
英文名
seed of Bitter Bottle Gourd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葫芦科植物小葫芦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agenaria siceraria (Molina )Standl. Var. microcarpa (Naud.) Hara.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剖开果实,取出种子,晒干。
原形态
小葫芦 一年生攀援草本。茎、枝具沟纹,被软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0-20cm,顶端有2腺体,被毛;卷须纤细,上部分2歧,初时被微柔毛;叶片卵状心形或肾状卵形,长、宽均10-30cm,不分裂或3-5裂,先端锐尖,基部心形,弯缺开张,边缘有不规则的齿;掌状脉5-7。雌雄花均单生;雄花花梗细,比叶柄稍长,花萼筒漏斗状,裂片披针形;花冠白色,裂往皱波状,雄蕊3,花室折曲。雌花花梗比叶柄稍短或近等长;花萼和花冠似雄花;子房中间缢缩,花柱粗短,柱头3,2裂。植株结实较多;果实哑铃状,下部大于上部,长不足10cm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各地均有栽培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归经
归肺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利水;通窃;杀虫;解毒。主小便不利;水肿;鼻塞;鼻息肉;龆齿;聤耳;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3-6g入丸、散。外用:煮汁涂、煎水含漱或研末点涂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治痈疽恶疮,疥癣,龋齿有虫NI者。2.《本草求真》:治诸般齿病或目翳、鼻塞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壶卢子
拼音注音
Kǔ Hú Lú Zǐ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葫芦科植物苦葫芦的种子。秋后采取成熟果实,剖取种子,晒干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苦,寒,有毒。"
功能主治
治水肿,小便不通,鼻塞,鼻息,龋齿,聤耳。
①《纲目》:"治痈疽恶疮,疥癣,龋齿有虫匿者。"
②《本草求真》:"治诸般齿病或目翳、鼻塞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、散。外用:煮汁涂、煎水含漱或研末点涂。
复方
①治大腹水肿:苦壶卢子二两(微炒),捣细罗为散。以粥饮调下二钱。
②治小便不通:蝼蛄三枚(微炒),苦壶卢子三十粒(微炒)。上药,捣细罗为散。每服,以冷水调下一钱。
③治鼻塞,眼昏头疼,胸闷:苦壶卢子一两,以童子小便一中盏浸之,夏一日,冬七日。取汁少许,滴入鼻中。(脑泻散)
④治鼻内息肉:苦壶卢子,苦丁香等分。入麝香少许,为末。纸拈点之。
⑤治龋齿疼痛:苦壶卢子半斤,以水五升,煮取三升,去滓。含漱口,吐之。茎叶亦可用。
⑥治齿匿口臭:苦壶卢孑,为末,蜜丸,半枣大。每旦漱口了,含一丸,仍涂齿斯上,涎出,吐去。
⑦治聤耳出脓:干苦壶卢子一分,黄连半钱。为末。以绵先缴净,吹入半字,日二次。(选方出《圣惠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乌榄叶
- 柃木
- 五倍子
- 狼尾巴花
- 苦豆根
- 乌口树
- 李根皮
- 苦果
- 瓮菜癀
- 柯树皮
- 苦木叶
- 万寿菊花
- 苦甘草
- 库页悬钩子
- 苦糖果
- 炉甘果
- 库页悬钩子根
- 苦壶卢蔓
- 苦瓜叶
- 苦白蹄
- 苦蓢树
- 苦蘵
- 芜荑酱
- 万年蒿
- 苦良姜
- 万年青
- 冷饭果
- 苦天茄
- 乌柳
- 昆明堵喇
- 苦竹茹
- 捆仙丝
- 了哥利
- 乌木屑
- 苦木
- 苦楝皮
- 乌龟
- 五叶薯
- 苦地胆根
- 苦菜
- 吴萸叶五加
- 乌鸡骟
- 空心莲子草
- 糠谷老
- 丽子藤
- 苦连翘
- 乱草
- 万年松
- 空心泡
- 万年柏
- 无花果叶
- 棱萼母草
- 乌龙摆尾
- 苦竹笋
- 乌尼参
- 吴茱萸
- 望江青
- 乌骨藤
- 空心木
- 苦葵鸦葱
- 栗子
- 五味子
- 油茶花
- 土一枝蒿
- 空柄假牛肝
- 猪牙皂
- 百味参
- 鹿茸
- 竹林消
- 撒发
- 树锦鸡儿
- 楤叶悬钩子
- 松寄生
- 松树梢
- 松笔头
- 松节
- 松萝
- 松蕈
- 树头发
- 树花
- 松叶防风叶
- 松叶防风花
- 松打七
- 松树皮
- 松根
- 松橄榄
- 松节油
- 松针
- 柿
- 树乌蝇羽
- 楤木根
- 水仙花
- 松叶
- 松油
- 松蘑
- 楤木叶
- 山茶子
- 山萩
- 束花石斛
- 水仙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