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蘵根
《中华本草》:苦蘵根
拼音注音
Kǔ Zhī Gēn
英文名
Root of Downy Groundcherry
出处
出自《江西民间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苦蘵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ysalis pubescens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苦蘵,一年生草本,被疏短柔毛或近无毛,高30-50cm。茎多分枝,分枝纤细。叶柄长1-5cm;叶片卵形至卵状椭圆表,长3-6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或有不等大牙齿,两面近无毛。花单生于叶腋,花梗纤细;花萼钟状,5中裂,裂片披针形花冠淡黄色,5浅裂,喉部常有紫斑,长4-6mm,直径6-8mm;雄蕊5,花药蓝紫色或有时黄色,长1.5mm。浆果球形、直径1.2cm,包藏于宿萼之内。宿萼膀胱状,绿色,具棱,棱脊上疏被短柔毛,网脉明显。种子圆盘状,长约2mm。花、果期5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长于山谷林下及村边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华东、华中华南入西南。
化学成分
苦蘵根中含酸浆双古豆碱(phygrine)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利水通淋。主水肿腹胀;黄疸;热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1.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治水肿腹胀。2.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除湿清热,利尿通淋,止咳化痰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苦蘵根
拼音注音
Kǔ Zhī Gēn
出处
《江西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茄科植物苦蘵的根,夏、秋采取。
性味
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"性寒,味苦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利水通淋。治水肿腹胀,黄疸,热淋。
①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"治水肿腹胀。"
②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:"除湿清热,利尿通淋,止咳化痰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注意
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"孕妇忌服。"
复方
①治黄疸(阳黄):鲜苦蘵根约二两,捣烂绞取自然汁,用开水冲服。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
②治热淋:苦蘵根七钱至一两五钱,水煎,分作二次,饭前口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③治唇疔:苦蘵根捣烂取汁,冲米泔水服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杨栌耳
- 毛茄
- 驴头
- 唢呐花
- 木麻黄种子
- 野麦子
- 落葵
- 商陆
- 枸橘刺
- 山肉桂
- 短齿楼梯草
- 野苦梨根
- 串铃
- 斑竹根
- 多花猕猴桃根
- 小雪人参
- 小灰包
- 莎草蕨
- 蒿雀
- 大叶云实
- 鸡肝散
- 红树皮
- 红叶甘橿
- 八角香
- 蚂蚁
- 刺竹笋
- 斑茅花
- 凤眼果壳
- 宿苞豆
- 鱼草
- 天仙果
- 茨菇草
- 白梅
- 黄蜀葵
- 观音苋根
- 小岩白菜
- 马蹄荷
- 白三七根
- 齿缘草
- 秤杆升麻
- 铁华粉
- 枫树
- 石壁莲
- 脓见愁
- 球衣藻
- 三颗针
- 苜蓿根
- 黄精叶钩吻
- 密枝问荆
- 水泽兰
- 岩风子
- 猪耳掌
- 白叶刺根
- 山砂姜
- 棱子芹
- 相思子根
- 丝瓜藤
- 柚树寄生
- 漂摇豆
- 滇瓦花
- 黄花独蒜
- 黄泥菜
- 铁栏杆
- 肺形草
- 咸虾花
- 小构树汁
- 石彭子
- 老鼠耳
- 大砂仁
- 一品红
- 独脚金
- 对叶散花
- 鳖卵
- 鸊鷉
- 骆驼肉
- 斑唇马先蒿
- 沙芥
- 掌叶蓼
- 南天仙子
- 土三七
- 柚皮
- 蝙蝠
- 大红袍
- 牛白藤
- 臭梧桐花
- 乌当归
- 小叶金鸡尾巴草
- 金果榄
- 猕猴桃藤中汁
- 小叶眼树莲
- 盐胆水
- 红走马胎
- 石地钱
- 崖姜
- 朱砂七
- 麝肉
- 酸不溜根
- 羊不食
- 毛蕊花
- 虾蟆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