阔叶垂头菊
《中华本草》:阔叶垂头菊
拼音注音
Kuò Yè Chuí Tóu Jú
英文名
Broadleaf Cremanthodium
出处
始载于《四川阿坝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丛叶垂头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emanthodium stenactinium Diels ex Limpr. [C.stenactinium var. euillosum Hand.-Mazz.]采收和储藏:6-7月采收,洗净,切碎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丛叶垂头菊 多年生草本,高48-50cm。全株灰绿色或蓝绿色。根肉质,直径3-4mm,多数。茎直立,单生,最上部被褐色有节柔毛,余均光滑,基部被枯叶柄包围。丛生叶与茎基部叶具宽柄,柄长4-8cm,宽达2cm,基部宽,具鞘;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6-15cm,宽2-6cm,先端急尖工钝圆,基部渐狭成柄,作缘;茎生叶5-6,互相密接,直立,筒状抱茎,中下部者长圆形,长4-8cm,先端钝,有尖头,最上部叶膜质,苞叶状,先端钝。头状花序辐射状,下垂,1-13,通常排成总状花序,稀单生;花序梗长0.5-8cm,被褐色有节柔毛;总苞半球形,长1.3-1.5cm,宽1.5-3cm,被褐色有节柔毛或脱毛近光滑,基部被膜质卵形苞片;总苞片12-16.2层,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宽6-8m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内层具宽的膜质边缘;舌状花淡黄色,舌片线状披针形,长3-7cm,宽1.5-2.5mm,先端长渐尖,管部长约5mm;管状花黄色,长约10mm,管部长约3mm。瘦果,冠毛白色,与花冠等长。花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地、水边或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痈痈且毒;湿疹瘙痒;外伤感染;烧伤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适量,捣敷;或取汁涂。内服:3-9g。
各家论述
《四川阿坝中草药》:用于痈疽肿毒,外伤感染,烧伤疼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阔叶垂头菊
来源
菊科垂头菊属植物丛叶垂头菊Cremanthodium stenactinum Diels,以全草入药。6~7月采收,洗净切碎,晒干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用于痈疽肿毒,外伤感染,烧伤疼痛。
用法用量
1~3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兔耳子草
- 辣子草
- 宽瓣红景天
- 雀麦米
- 冷饭果
- 红背酸藤
- 厚叶旋蒴苣苔
- 虎牙
- 棣棠花
- 大白顶草
- 花姬蛙
- 山辛夷
- 土丁桂
- 催产草
- 鸡脑
- 山橘
- 烟管蓟
- 睡菜
- 海莲果
- 莲雾
- 铁锈
- 漏斗瓶蕨
- 牛蹄甲
- 白千层
- 乌桕木根皮
- 黄接骨丹
- 湿鼠曲草
- 大块瓦
- 匍伏堇
- 金猫头
- 长梗千里光
- 柑叶
- 鲛鲨白
- 车前草
- 野木鱼
- 霸王七
- 象头花
- 大管
- 雨韭
- 大避债蛾
- 虎头兰
- 黄珠子草
- 藤本夜关门
- 接骨仙桃
- 芒叶小米草
- 小三棵针
- 水茴香藻
- 旱芹
- 长圆叶梾木枝叶
- 芒硝
- 雀瓮
- 十三年花
- 桔梗
- 芜荑
- 大扁竹兰
- 南瓜根
- 冬瓜
- 桑叶汁
- 亮叶冬青
- 园金柑
- 小接骨丹
- 细叶卷柏
- 玫瑰茄
- 羊七莲
- 佛手露
- 毡盖木耳
- 苦壶卢花
- 雀榕根
- 粟芽
- 铅丹
- 双剪菜
- 大过路黄
- 老枪谷
- 西番莲
- 土人参
- 仙顶梨
- 水黄
- 铁牛钻石
- 蕨
- 鹅胆
- 桤木
- 鲤鱼
- 庵闾
- 鹅毛
- 鹅血
- 腐婢
- 鹗骨
- 魔芋
- 腐巴
- 凫羽
- 荷蒂
- 蛾药
- 省雀花
- 接骨木
- 烂茶叶
- 麒麟尾
- 莲子心
- 紫金莲
- 太平莓
- 天蓬子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