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见愁
《*辞典》:血见愁
拼音注音
Xuè Jiàn Chóu
别名
大叶藜、杂配藜(《东北药植志》),杂灰藜,大叶灰菜(《黑龙江中药》),八角灰菜(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东北药植志》
来源
为藜科植物大叶藜的全草。6~8月采收,切碎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80~100厘米。茎直立,具5条锐棱,秃净,绿色,有时具紫色条纹。叶互生,大形,柄长2~7厘米;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卵形,长6~15厘米,宽5~13厘米,先端锐尖,基部稍心形,边缘弯缺状,海边具1~4牙齿,两面光滑无毛。花序大,为疏散的圆锥状,顶生或腋生;花被片5,绿色,卵形,长约2毫米,钝头,被有粉粒,背面有肥厚的隆脊;雄蕊5;雌蕊1。胞果,扁豆形,果皮旗质。种子盘状,扁凸形,具显明小点,锐边,径约2毫米。花期8~9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缘或荒地。分布东北及内蒙古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.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等地。
性味
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止血,活血。治月经不调,崩漏,咯血,衄血,尿血,疮痈肿毒。
①《东北药植志》:"止血。"
②《黑龙江中药》:"用于月经不调,妇女血病。"
③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治月经不调,崩漏,肺结核咯血,尿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;或熬膏。
复方
①治月经不调:㈠鲜大叶藜二两,水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㈡大叶藜全草。熬膏,每次服一至二钱,早晚服。(《内蒙古中草药》)
②治崩漏:大叶藜,蒲黄炭各三钱,藕节炭五钱,水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③治吐血,衄血:大叶藜、白茅根各一两,水煎服。(《内蒙古中草药》)
④治血淋:鲜大叶藜一两,蒲黄炭、小蓟、木通各三钱,水煎服。(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⑤治疮痈肿毒,蛇虫咬伤:鲜大叶藜适量,捣烂外敷。(《内蒙古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林背子
- 补骨脂
- 盘羊肺
- 香叶天竹葵
- 药用小阴地蕨
- 红丹参
- 假连翘
- 芙蓉菊根
- 三白草根
- 夏枯草
- 西河柳
- 鱼眼草
- 长春七
- 茅栗
- 刘寄奴
- 广西九里香根
- 青香藤
- 撑篙竹
- 铁丝七
- 牛蹄
- 通经草
- 蒲桃
- 龙头草
- 山橿
- 多穗石柯叶
- 冬葵果
- 野菱根
- 蔓生百部
- 白扁豆
- 鲛鱼胆
- 象牙草
- 苦葵鸦葱
- 陆英
- 益智仁
- 六蛾戏珠
- 拦路虎
- 川山橙果
- 蒴藋赤子
- 东风橘
- 半边苏
- 野海棠
- 大叶矶松
- 金丝梅
- 山羊肉
- 落霜红根
- 知母
- 马肠薯蓣
- 千屈菜
- 圆瓣冷水花
- 罗汉果叶
- 无患子树皮
- 木天蓼根
- 南瓜瓤
- 苎麻梗
- 栓皮栎
- 量天尺
- 人参子
- 淫羊藿
- 竹叶兰
- 亚罗椿
- 赶风柴
- 蓝花扁竹
- 青天葵
- 万年蒿
- 赤链蛇
- 橘络
- 猫胡子花
- 威灵仙叶
- 丽春花
- 蓝叶藤
- 异株百里香
- 尿桶弓
- 短毛熊巴掌
- 杨梅树
- 待宵草
- 紫铜矿
- 牛嗓管
- 刺苞南蛇藤果
- 铁仔
- 棉子油
- 紫金皮
- 冰糖草
- 香水塔花
- 小虎耳草
- 米百合
- 大串连果
- 马蔺叶
- 多裂独活
- 变叶榕
- 詹糖香
- 大叶金锦香
- 鸮
- 刺槐花
- 土瓜
- 扶桑根
- 小果野葡萄藤
- 川白苞芹
- 轮叶马先蒿
- 云南丹参
- 三叶委陵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