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螺
《中华本草》:骨螺
拼音注音
Gǔ Luó
别名
骨贝、螬螺
英文名
comb-papilla murex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骨螺科动物栉棘骨螺、浅缝骨螺、浅缝骨螺、钩棘骨螺等的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Murex pecten(Lightfoot)[Murex triremis Perry]2.Purpura clavigera Kuster[Thais clavigera Kuster]采收和储藏:拖网捕捉,捕得后,用沸水烫死,去肉取壳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1.栉棘骨螺,贝壳呈纺锤形,棘栉状,质结实但不厚,一般壳高100mm左右,最高个体可达140mm螺层约8层,缝合线凹陷呈沟状。螺旋部低,仅约壳高的1/7。体螺层膨胀。每一螺层有发达的纵肋3条,其上长有长短不等的棘刺。体螺层肩角棘的高度超越前一螺层之上。壳表灰白色或浅来色带。,外唇边缘具有7条长棘,为本种特征。前沟长,约为壳高的4/7,上具有从上延伸下来的3列栉状棘刺,以沟外侧棘刺特别长。棘间还生有3裂小棘。沟颖末端微向腹面弯曲。2.浅缝骨螺,外形与前种相似而较小,唯棘刺短而稀少,缝合线浅,肩角较明显,肩部斜平。肩角棘的高度不超过前一螺层之上。3.钩棘骨螺,与浅缝骨螺相似,叭缝合线凹陷成沟状,肩角较不明显,肩部膨凸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浅海50-60m深的泥沙质海底。肉食性,为贝类养殖业的敌害。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。2.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。3.生态和分布均与栉棘骨螺相似。
形状
性状鉴别,1.骨螺,贝壳呈球形,表面螺旋肋及纵肋交织成方格状。螺层7层,较膨胀。缝合线凹陷呈沟状,纵肋3条,各有1列长棘,肩角棘特别发达。壳口卵圆形,外层边缘呈齿列状。气微,味咸。[br]2.线缝骨螺,贝壳略呈球形,高91mm,宽40mm,壳面黄褐色,螺层约8层,缝合线浅。每一螺层有3条纵肿肋,螺旋部各纵肿肋的中部生有一尖棘。在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3支较长的尖刺。壳质坚硬,壳口卵圆形。外唇边缘形成大的缺刻,内唇下半部向外番翻卷。壳内面褶色。气微,味咸。
化学成分
浅缝骨螺壳含碳酸钙和磷、钾、镁、锌、铜等。
药理作用
骨螺有腮下腺含有骨螺毒素,对鱼类、两栖类及某些无脊椎动物均有毒性和麻痹的作用。这种物质可能通过刺激神经节和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而起作用。骨螺类均含有柴螺素(murexine),类似于乙酰胆碱,能抑制心脏的搏动,还可降低血压。
性味
味咸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中耳炎;疮痈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研粉敷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清热解毒、活血止痛的功能。主治痈肿、中耳炎、疔疮、下肢溃疡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寄居蟹
- 橘饼
- 糯米泔
- 海狸香
- 牛蒡子
- 苦瓜花
- 滇高良姜
- 万丈深
- 南瓜子
- 三裂叶犁头尖
- 鸡嗉子
- 鸟不宿
- 猴闼子
- 苦瓠叶
- 鹅蛋壳
- 披散糖荠
- 七叶莲
- 龟胶
- 狗肾
- 苦白蜡
- 人血七
- 锯锯藤
- 土瓜
- 贯众叶溪边蕨
- 黑石珠
- 四方盒子草
- 马肠薯蓣
- 阿胶
- 苹
- 千里马
- 南瓜瓤
- 刺藦苓草
- 锯齿草
- 白扁豆
- 偏翅唐松草根
- 紫八宝
- 小叶买麻藤
- 铁马豆
- 神香草
- 檵花叶
- 甘草头
- 鳗鲡鱼
- 红辣槁树皮
- 牛筋条
- 灰叶南蛇藤
- 苦楝花
- 牛尾独活
- 瓮菜癀
- 飘带草
- 毛茄
- 凌霄花
- 滇海水仙花
- 落花生
- 辉葱
- 苦蘵
- 辣椒叶
- 绢毛菊
- 小果卫矛
- 牛角(角思)
- 野竹兰
- 香蒲
- 红铧头草
- 花叶竹芋
- 矮叶书带蕨
- 黄背草苗
- 莱菔叶
- 老虎须
- 越南樟皮
- 白胶香
- 铺地蜈蚣
- 阿育魏实
- 龙船乌泡
- 泡桐树皮
- 黑三棱
- 苦生叶
- 詹糖香
- 木奶果
- 尖头蚱蜢
- 雪胆
- 鹰爪花果
- 石胆草
- 全叶山芹
- 鸡嗉子果
- 假蓝靛
- 花生衣
- 土人参叶
- 鸡骨常山
- 入地蜈蚣
- 芝麻菜
- 赤翅蜂
- 赤扬
- 石榕
- 葛藟根
- 高山瓦韦
- 福建排草
- 核桃仁
- 马刀
- 山牵牛
- 穬麦蘖
- 文鳐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