榕树皮
《中华本草》:榕树皮
拼音注音
Rónɡ Shù Pí
出处
出自《南京市药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microcarpa L.f.[F.retusa auct.non L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树皮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大乔木,高15-25m,胸径50-70cm。全株有乳汁。老枝上有气牛根(榕须),下垂,深褐色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7-12mm;托 叶披针形,长约8mm;叶片草质而稍带肉质,椭圆形、卵状椭圆形 或倒卵形,长3.5一8scm,宽3-4cm,先端钝尖,基部楔形,上面 深绿色,光亮,下面浅绿色,全线或浅波状;基出脉3条,侧脉纤细,3-10对。隐头花序(榕果)单生或成对腋生或着 生于已落枝叶腋,扁球形,直径5-10mm,成熟时黄色或微红 色,基部苞片阔卵形,宿存,无总花梗;雄花、瘿花和雌花生于同 一花序托内,花间有少数刚毛,雄花散生内壁,花被片3,近匙 形,雄蕊1,花药与花丝等长;瘦花无梗或具短梗,花被片3,广匙 形,花柱侧生,短;雌花无梗或具短梗,花被片与瘿花相似,但较 小,花柱侧生,短于子房,柱头棒形。瘦果小,卵形。花、果期44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800m的林缘或旷野,野生或植为行道树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微苦;性微寒
功能主治
止泻;消肿;止痒。主泄泻;痔疮;疥癣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复方
治疥癣,疮疡,痔疮: 榕树皮,煎水洗。(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各家论述
1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止泄泻。2.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止痒。
临床应用
参见榕树叶条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榕树皮
拼音注音
Rónɡ Shù Pí
出处
《南宁市药物志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榕树的树皮。
药理作用
参见"榕树叶"条。
功能主治
治泄泻,疥癣,痔疮。
①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止泄泻。"
②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止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治疥癣,疮疡,痔疮:椿树皮,煎水洗。(《海南岛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临床应用
参见"榕树叶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赤翅蜂
- 赤车使者
- 醋
- 大田基黄
- 春花胡枝子
- 竻慈姑
- 川党参
- 川莓
- 慈竹笋
- 砗磲肉
- 木本胡枝子叶
- 陈仓米
- 苍耳子
- 粗叶木叶
- 长果山橙
- 翠羽草
- 多花沿阶草
- 秤砣梨
- 长前胡
- 臭藤子
- 长春七
- 山肉桂
- 柯蒲木
- 腽肭脐
- 大乌爪金龙
- 草原老鹳草
- 菜豆树
- 草血竭
- 藏丁香
- 蚕蛹
- 黄紫堇
- 山五味子
- 瘦风轮
- 七角白蔹
- 野核桃油
- 三翅铁角蕨
- 野猪胆草
- 野冬青果
- 野厚朴
- 野山蚂蟥
- 野猪胆
- 丝绵木
- 野山芝麻
- 三叶鬼针草
- 三消草
- 丝瓜藤
- 野大豆藤
- 三面刀
- 升药底
- 野杜仲
- 三叶委陵菜根
- 迎山红
- 野丁香根
- 伞梗虎耳草
- 野冬青皮
- 野梧桐
- 野漆树
- 丝点地梅
- 三叶铜钱草
- 丝瓜根
- 三头灯心草
- 野猪皮
- 上树咳
- 三叶委陵菜
- 三角风
- 野慈姑
- 丝线吊芙蓉
- 伸筋草
- 丝毛毛毡草
- 野樱桃根
- 三爪龙
- 三角草
- 野火球
- 上山虎
- 上石田螺
- 蝇虎
- 升麻草
- 野前胡
- 三叶莲
- 十姊妹
- 野猪蹄
- 越瓜
- 尾花细辛
- 山芹根
- 散血莲
- 山野扁豆
- 野升麻
- 皱叶南蛇藤
- 棕树心
- 山甘草根
- 白豆
- 胡燕卵
- 藤本夜关门
- 水虾草根
- 榛蘑
- 灰叶
- 杭州荠薴
- 野樱花
- 蓍草
- 山苍子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