砗磲肉
《中华本草》:砗磲肉
拼音注音
Chē Qú Ròu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和长砗磲等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.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[Trdacna (Chamestrachea)maxima(Roding)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捕捉,去壳取肉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1.鳞砗磲,贝壳卵圆形,厚重坚实,壳长约200mm,壳高约130mm,壳宽约 136mm。两壳大小相等,两侧亦近等。壳顶位于背缘中央,壳顶前方有一长卵形的足丝孔,孔边缘具有肋状突起若干条,近壳顶的大而突出,排列紧密,向前端渐稀不清。壳背缘稍平。外韧带黄褐色,长约为具壳后半部的3/4。壳表黄白色,生长线细密,具有4-6条强大的放射肋,肋上有宽而翘起的大鳞片,肋间沟内又有宽的放射肋纹数条。肋与沟使腹缘弯曲呈波状。于壳顶附近常因磨损而使鳞片脱落。壳内面白色,具有光泽,铰合部长,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。后闭壳肌痕卵圆形,位于壳中部。外套痕明显,生活时外套膜缘红褐色。2.长砗磲,贝壳长卵圆形,壳极坚厚,一般壳长约170mm,壳高约90mm,宽与高近等。两壳大小相似。前端突出,延长;后端短。壳顶前方中凹,为长卵圆形的足丝孔,孔周缘有排列稀疏的齿状突起,壳背缘斜。韧带黄褐色,长几达腹缘。壳表黄白色,具有自顶部直达腹缘而向前方斜走的强大鳞状放射肋5-7条,肋宽显着大于肋沟。近壳顶部放射肋的鳞片低伏,多呈覆瓦状排列;近腹缘的鳞片较突起,腹缘呈弓形弯曲。壳内面白色,边缘淡黄色,具光泽,并有与壳表放射肋丰应的凹沟。铰合部长达末端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;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。后收足肌痕与闭壳肌痕近相等。外套痕明显。生活时外套膜边缘为蓝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活于潮间带珊瑚礁间。2.生活于浅海珊瑚礁间,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积水处亦可见到。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南海,如海南、西沙群岛等沿海。2.分布同上种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寒
功能主治
滋阴生津;清热解毒。主虚赢内热;消渴;痿痹;泄痢;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200-25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齿瓣石豆兰
- 鸡蛋花
- 多茎野豌豆
- 银边吊兰
- 良藤
- 布渣叶
- 露兜簕
- 三角咪
- 铁角凤尾草
- 赤楠根
- 云南重楼
- 矮脚苦蒿
- 都拉鸢尾
- 独龙
- 豹骨
- 多刺绿绒蒿
- 豪猪肉
- 三枝叶
- 鳖甲
- 霜红藤
- 黄荆根
- 雪灵芝
- 梨果榕
- 强威生草
- 欧活血丹
- 南瓜根
- 矮地茶
- 九头青
- 赤阳子
- 黎辣根
- 长叶山芝麻
- 苦楝菌
- 猪肚木
- 梦花
- 刺楸
- 乌桕根皮
- 细叶七星剑
- 白首乌
- 广西九里香
- 鲟鱼
- 葱叶
- 西藏鸡爪草花
- 黄花蒿
- 鸨油
- 大树跌打
- 地沙
- 豨莶草
- 胆木
- 蓝桉
- 青羊参
- 苏木蓝
- 野茶辣
- 水马桑
- 飞龙掌血
- 刺芋
- 酸枣仁
- 黑沙蒿子
- 青灰叶下珠
- 糯米团
- 狐狸尾
- 鞘菝葜
- 葛谷
- 绣线菊子
- 心叶虎耳草
- 二色补血草
- 黄花参
- 月桂叶
- 豆油
- 龙须草
- 白芥子
- 金雀马尾参
- 轮叶铃子香
- 破牛膝
- 长叶水麻
- 半边菜
- 蓬莪术
- 白萆薢
- 羊屎条根
- 黑塔子根
- 黄皮叶
- 牛角瓜
- 獭肝
- 贯众
- 牛心果
- 柱果木榄叶
- 高山羊不吃
- 荔枝核
- 赛番红花
- 羯布罗香
- 红毛五加皮
- 赪桐叶
- 多蕊蛇菰
- 樟木钻
- 鸡血莲
- 石风丹
- 盐肤子
- 雪上一枝蒿
- 中华短肠蕨
- 荩草
- 狗舌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