砗磲肉
《中华本草》:砗磲肉
拼音注音
Chē Qú Ròu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砗磲科动物鳞砗磲和长砗磲等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Tridacna squamosa Lamarck2.Tridacna elongata Lanmarck[Trdacna (Chamestrachea)maxima(Roding)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捕捉,去壳取肉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1.鳞砗磲,贝壳卵圆形,厚重坚实,壳长约200mm,壳高约130mm,壳宽约 136mm。两壳大小相等,两侧亦近等。壳顶位于背缘中央,壳顶前方有一长卵形的足丝孔,孔边缘具有肋状突起若干条,近壳顶的大而突出,排列紧密,向前端渐稀不清。壳背缘稍平。外韧带黄褐色,长约为具壳后半部的3/4。壳表黄白色,生长线细密,具有4-6条强大的放射肋,肋上有宽而翘起的大鳞片,肋间沟内又有宽的放射肋纹数条。肋与沟使腹缘弯曲呈波状。于壳顶附近常因磨损而使鳞片脱落。壳内面白色,具有光泽,铰合部长,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。后闭壳肌痕卵圆形,位于壳中部。外套痕明显,生活时外套膜缘红褐色。2.长砗磲,贝壳长卵圆形,壳极坚厚,一般壳长约170mm,壳高约90mm,宽与高近等。两壳大小相似。前端突出,延长;后端短。壳顶前方中凹,为长卵圆形的足丝孔,孔周缘有排列稀疏的齿状突起,壳背缘斜。韧带黄褐色,长几达腹缘。壳表黄白色,具有自顶部直达腹缘而向前方斜走的强大鳞状放射肋5-7条,肋宽显着大于肋沟。近壳顶部放射肋的鳞片低伏,多呈覆瓦状排列;近腹缘的鳞片较突起,腹缘呈弓形弯曲。壳内面白色,边缘淡黄色,具光泽,并有与壳表放射肋丰应的凹沟。铰合部长达末端左壳有主齿及后侧齿各1枚;右壳有主齿1枚及并列的后侧齿2枚。后收足肌痕与闭壳肌痕近相等。外套痕明显。生活时外套膜边缘为蓝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活于潮间带珊瑚礁间。2.生活于浅海珊瑚礁间,在潮间带低潮线附近积水处亦可见到。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南海,如海南、西沙群岛等沿海。2.分布同上种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寒
功能主治
滋阴生津;清热解毒。主虚赢内热;消渴;痿痹;泄痢;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200-25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天脚板
- 蓑衣莲
- 胡桐泪
- 破血丹
- 水毛射
- 厚壳树
- 鲨鱼肝
- 茴香
- 镜面草
- 野猪蹄
- 酸模叶
- 鼠李根
- 骨把
- 紫雪花
- 三楞草
- 伞形梅笠草
- 榕树
- 羌活鱼
- 小朴松实
- 代赭石
- 黄荆叶
- 都拉
- 岗边菊
- 蚕茧草
- 九牛力
- 狭叶蓬莱葛
- 银边吊兰
- 一点血
- 琉璃枝
- 水蕨
- 虫牙药
- 三棱草
- 荚蒾
- 鳖肉
- 浮海石
- 花皮胶藤
- 葛上亭长
- 止血扇菇
- 粳谷奴
- 羚羊角
- 海蛤壳
- 尖头蚱蜢
- 裂叶秋海棠
- 雀舌草
- 独行千里
- 矮人陀
- 金线包
- 苦木
- 刺芋
- 红叶藤
- 曼陀罗子
- 斩龙草
- 天竺黄
- 金剪刀草
- 松萝
- 硼砂
- 血参
- 紫花一炷香
- 干岩矸
- 饭团藤
- 猪脬
- 鹅绒藤
- 短穗兔耳草
- 毛菊苣
- 枫香树根
- 骆驼蹄瓣
- 美人蕉
- 鸡毛狗
- 刮筋板
- 声色草
- 玄精石
- 松树皮
- 鸡肠狼毒
- 台湾榕
- 荚蒾子
- 午香草
- 川木通
- 红牛尾七
- 芨芨草
- 过岗龙
- 赛繁缕
- 水晶兰
- 鲨鱼心
- 柳杉
- 蝴蝶果
- 水柏枝
- 大红菇
- 三分丹
- 林背子
- 崖姜
- 胡桃花
- 小一支箭
- 胭木
- 眼子菜根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天麻子
- 甘蔗滓
- 木槿花
- 鮧鱼鳔
- 对叶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