樗叶
《中华本草》:樗叶
拼音注音
Chū Yè
别名
樗木叶。
英文名
Leaf of Tree-of-heaven Ailanthus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tissima (Mill.)Swingle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ilanthus atissima (Mill.)Swingle[Toxicodendron altissima Mill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臭椿 落叶乔木,高可达20m。树皮平滑有直的浅裂纹,嫩枝赤褐色,被疏柔毛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长45-90cm;小叶13-25,揉搓后有臭味,卵状披针形,长7-12cm,宽2-4.5cm,先端渐尖,基部斜截形,全缘,仅在基部通常有1-2对粗锯齿,齿顶端背面有1腺体。圆锥花序顶生;花杂性,白色带绿;雄花有雄蕊10;子房为5心皮,柱头5裂。翅果长圆状椭圆形,长3-5cm。花期4-5月,果熟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能耐旱、耐碱,常栽培为行道树。资源分布:分布几遍及全国各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多皱缩,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为奇数羽状复叶,叶轴长,多折断,灰黄色,具小叶10余对,每小叶片卵状披针形,长7-12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部一侧圆,一侧斜,近基部边缘常有1-2对粗锯齿。上表面暗绿色,下表面灰绿色。叶柄长4-6mm。有时可见短的顶枝,黄褐色。质脆,易破断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叶含芸香甙(rutin),阿福豆甙(afzelin),槲皮甙(quercitrin),异槲皮甙(isoquercitrin),山柰酚(kaempferol),树皮素(quercetin)及氨基酸(amino acid)。
性味
苦;凉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燥湿;杀虫。主湿热滞下;泄泻;痢疾;湿疹;疮疥;疖肿
用法用量
外用:煎汤,6-15g,癣品30-60g;或绞汁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《唐本草》:主治疮疥,风疽。水煮叶汁用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樗叶
拼音注音
Chū Yè
别名
樗木叶(《唐本草》)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苦木科植物臭椿的叶。
性味
①《唐本草》:"味苦,有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苦,温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《唐本草》:"主洗疮疥,风疽。水煮叶汁用之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鲮鲤
- 红根
- 蛇接骨
- 蟑螂
- 木槿根
- 钓樟根皮
- 华东阴地蕨
- 鸡子白
- 鲎
- 马尾伸筋
- 豆包菌
- 三花枪刀药
- 金钟花
- 黄筒花
- 桂枝
- 辣蓼草
- 良藤
- 黑虎耳草
- 象皮
- 刺梨根
- 飞燕草
- 旱田草
- 雪灵芝
- 临时救
- 猴骨
- 竹林消
- 过墙风
- 高粱根
- 岩檀香
- 山羊肝
- 鹿角芦荟
- 鸡屎白
- 龟胆汁
- 百脉根
- 鸡血七
- 黄花蒿
- 角蒿
- 红娘子
- 野芭蕉
- 乌蔹莓
- 大叶菜
- 秋子梨
- 湖北贝母
- 角花胡颓子
- 竹叶兰
- 鸡麻
- 空心花
- 炙红芪
- 木槿子
- 石蟾蜍
- 骆驼脂
- 望江南
- 人参条
- 十两叶
- 喜树皮
- 九香虫
- 豹皮樟
- 地钱
- 金边兔耳
- 苋实
- 花皮胶藤
- 董棕粉
- 酥油
- 叶下花
- 谷皮树
- 地龙
- 大叶紫珠
- 尖尾风
- 续断
- 柳絮
- 红毛鸡
- 蜥蜴
- 海南粗榧
- 剑叶耳草
- 石灰华
- 棕叶狗尾草
- 六道木
- 海螺壳
- 白藨
- 黑豆衣
- 紫金砂
- 大丁草
- 千金子
- 接筋草
- 雪猪油
- 马比木
- 红帽顶
- 马牙七
- 断板龟
- 岗梅根
- 竹叶吉祥草
- 急性子
- 常春藤
- 墓头回
- 蛇百子
- 龟版胶
- 老鼠耳
- 玳瑁
- 蛇疙瘩
- 大树跌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