苍耳根
《中华本草》:苍耳根
拼音注音
Shēnɡ ěr Gēn
英文名
Root of Siberian Cocklebur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苍耳或蒙古苍耳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. Xanthium mongolicum Kitag.
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挖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Xanthium sibiricum Patrin ex Widder. Xanthium mongolicum Kitag.
采收和储藏:秋后采挖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1.苍耳 一年生草本,高20-90cm。根纺锤状,分枝或不分枝。茎直立不分枝或少有分枝,下部圆柱形, 上部有纵沟,被灰白以糙伏毛。叶互生;有长柄,长3-11cm;叶片三角状卵形或心表,长4-9cm,宽5-10cm,的全缘,或有3-5不明显浅裂,先尖或钝,基出三脉,上面绿色,下面苍白色,被粗糙或短白伏毛。头状花序近于无柄,聚生,单性同株;雄花序球形,,总苞片,总苞片小,1列,密生柔生,花托柱状,托片倒披针表,小花管状,先端5齿裂,雄蕊5,花药长圆状线形;雌花序卵形,总苞片2-3列,外列苞片小,内列苞片大,结成囊状卵形,2室的硬体,外面有倒刺毛,顶有2圆锥状的尖端,小花2朵,无花冠,子房在总苞内,每室有1花,花柱线形,突出在总苞外。成熟具瘦果的总苞变墅坚硬,卵形或椭圆形,边同喙部长12-15mm,宽4-7mm,绿色,淡黄色或红褐色,喙长1.5-2.5mm;瘦果2,倒卵形,瘦果内含1颗种子。花花期7-8月,果期9-10月。
2.蒙古苍耳 本种与苍耳的区别是:成离的具瘦果的总苞椭圆形,连喙长18-20mm,宽8-10mm,外面具较疏的总苞刺,总苞刺坚硬,刺长2-5.5mm(通常5mm),基部增粗。
2.蒙古苍耳 本种与苍耳的区别是:成离的具瘦果的总苞椭圆形,连喙长18-20mm,宽8-10mm,外面具较疏的总苞刺,总苞刺坚硬,刺长2-5.5mm(通常5mm),基部增粗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平原、丘陵、低山、荒野、路边、沟旁、田边、草地、村旁等处。
2.生于干旱山坡或砂质荒地。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2.分布于黑龙江、辽宁、内蒙古及河北。
2.生于干旱山坡或砂质荒地。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2.分布于黑龙江、辽宁、内蒙古及河北。
药理作用
根的水或甲醇提取物(含甙,融点242℃)能延长接种艾氏腹水癌小鼠的寿命。
性味
叶微苦;性平;小毒
功能主治
消热解毒;利湿。主疔疮;痈疽;丹毒;缠喉风;阑尾炎;宫颈炎;痢疾;肾炎水肿;乳糜尿;风湿曾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捣汁;或熬膏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;或熬膏涂。
注意
《医林纂要》:忌猪肉、糯米。
各家论述
1.《食疗本草》:丁肿困重,生捣苍耳根叶,和小儿尿绞取汁,冷服一升,日三度。
2.《医林纂要》:治同苍耳子,作浴汤去风润燥。
3.《广西中药志》:治咳嗽。
2.《医林纂要》:治同苍耳子,作浴汤去风润燥。
3.《广西中药志》:治咳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苍耳根
拼音注音
Cānɡ ěr Gēn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苍耳的根。
化学成分
含糖甙,有抗癌作用。
药理作用
根的水或甲醇提取物(含甙,融点242℃)能延长接种艾氏腹水癌小鼠的寿命。
性味
《食疗本草》:"温。"
功能主治
治疔疮,痈疽,缠喉风,丹毒,高血压,痢疾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"丁肿困重,生捣苍耳根叶;和小儿尿绞取汁,冷服一升,日三度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治同苍耳子,作浴汤去风润燥。"
③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咳嗽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鲜者0.5~1两;捣汁或熬膏。外用:煎水熏洗或熬膏涂。
注意
《医林纂要):"忌猪肉、糯米。"
复方
①治一切丁肿:苍耳根、茎、苗、子,但取一色,烧为灰,醋、泔淀和如泥涂上,干即易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一切厅肿:苍耳根三两半,乌梅五个,连须葱三根。酒二钟,煎一钟,热服取汗。(《秘传经验方》)
③治痈疽发背,无头恶疮,肿毒疔疖,风痒臁疮,牙疼喉痹:采苍耳根、叶数担,洗净,晒萎,细锉,以大锅五口。入水煮烂,以筛滤去粗滓,布绢再滤,复入净锅,武火煎滚,文火熬稠,搅成膏,以新罐贮封。每以敷贴,牙疼即敷牙上,喉痹敷舌上或噙化,每日用酒服一匙。(《濒湖集简方》万应膏)
④治缠喉痹风:苍耳草根,老姜一块,同研烂滤汁,以温无灰白酒,和汁服。(《经验良方》)
⑤治丹毒流火:鲜苍耳草根与叶,煎汤,熏洗红肿处。(《贵阳市秘方验方》)
⑥治高血压:苍耳根五钱至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陕西中草药》)
⑦治痢疾:苍耳根一两。煨红糖水服。(《贵州草药》)
⑧治肾炎水肿:苍耳根一两。水煎服或配伍应用。(《云南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松蕈
- 石柑子
- 高粱根
- 金瓜草
- 金果榄
- 海蜇皮
- 构树
- 海尼豆瓣绿
- 百步还阳丹
- 冬瓜叶
- 羊不食
- 大蒜
- 饱饭花
- 角花胡颓子
- 水杨梅根
- 木蓝
- 省沽油
- 锅粑
- 虎杖香蕈
- 蒲葵子
- 铁棒锤
- 浮石
- 三叶排草
- 樗叶
- 大细辛
- 箭杆风
- 黄杨木
- 鸭脚板草
- 红豆
- 鹭肉
- 金钟花
- 山桂皮
- 刺梨根
- 秦艽
- 蚕豆荚壳
- 槐叶
- 驴打滚儿草
- 小过江龙
- 女菀
- 水蛇皮
- 饱饭花枝叶
- 韭根
- 牛尾泡
- 刺天茄叶
- 紫背天葵草
- 紫茎牙痛草
- 猪肠
- 黄芪
- 鞭叶铁线蕨
- 山棯子
- 蜣螂
- 枣树根
- 银边翠
- 太平莓
- 红豆蔻
- 虫实
- 烂茶叶
- 木香花
- 带刺马鞭
- 午时茶
- 婆婆指甲菜
- 金剪刀草
- 芜荑酱
- 黄藤
- 硬飘拂草
- 五灵脂
- 蓝花葱
- 鯆鱼
- 玫瑰茄
- 珊瑚
- 栲栗叶
- 长管香茶菜
- 条参
- 杯苋根
- 天蓬草
- 戴星草
- 白蓝翠雀花
- 长叶山芝麻
- 乌榄核
- 三角泡
- 望月砂
- 车前草
- 竹叶兰
- 毛草龙
- 莲须
- 掐不齐
- 冬瓜瓤
- 香油罐
- 雁肉
- 臭蒿
- 小红蒜
- 蓬莱草
- 羖羊角
- 石蒟
- 木瓜枝
- 东北桤木
- 橄榄仁
- 兔子毛
- 瓜子金
- 化橘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