臭黄荆子
《*辞典》:臭黄荆子
拼音注音
Chòu Huánɡ Jīnɡ Zǐ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臭黄荆的果实。
原形态
臭黄荆,又名:斑鹊子、斑鸠站。
灌木,高约4米。小枝圆柱形,灰褐色,嫩时多柔毛,富含粘液。叶对生,叶柄短或近于无柄,被短柔毛;叶卵圆形至披针状卵圆形,长2~6厘米,宽7~30毫米,先端短尖或渐尖,全缘或波状起伏,有时顶端有一、二深裂,基部宽楔形或圆形,上面绿色,下面较淡,密被短毛,揉之有臭气。聚伞花序,花浅黄色,苞片线形,萼筒短,有毛。具5齿裂,先端钝;花冠筒状,被短毛,略呈两唇形,上唇顶端微凹,下唇3裂;雄蕊4;雌蕊1,子房上位。小坚果,直径约4毫米。花期5~6月。
生境分布
生长于田坎或石缝中。分布我国西南部。
功能主治
消头面风。治头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~7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密马
- 庐山石韦
- 大山黧豆
- 梵天花根
- 木荷
- 旋花苗
- 石蔓藤
- 牛抄藤
- 马唐
- 金橘露
- 棕榈皮
- 虫实
- 天目木兰
- 小扁豆
- 戴星草
- 大黑头草
- 花苜蓿
- 肉桂
- 蘽根
- 蚱蜢
- 刺楸茎
- 马鬐膏
- 喜树叶
- 土附子
- 癞皮根
- 尖尾风根
- 狗娃花
- 倒莓子
- 鲎壳
- 旱柳
- 牛奶树
- 小蓑衣藤
- 虎头兰
- 骨碎补毛
- 山鸢尾
- 马骝卵
- 密毛桃叶珊瑚果
- 黄瓜皮
- 麋角
- 小马齿苋
- 臭山羊
- 糕菜
- 蛏肉
- 西南金刚藤
- 刀口药
- 鬼盖
- 棱子芹根
- 漆树木心
- 樟树果
- 银耳
- 海州常山
- 浙皖粗筒苣苔
- 萝藦
- 葱须
- 臭牡丹
- 王孙
- 小果金花茶叶
- 华南铁角蕨
- 翅卫矛
- 豆腐渣果根
- 毛木通
- 水黄
- 五叶壁藤
- 五色梅叶
- 蚌兰花
- 蒙自水芹
- 吊山桃
- 杏树皮
- 莎木面
- 木耳
- 川黔鸭脚木
- 山银柴胡
- 白背叶(峨嵋山胡椒)
- 碎骨仔树
- 倒插花
- 泽珍珠菜
- 瓦松
- 猴高铁
- 罗裙带
- 鹭肉
- 半圆盖阴石蕨
- 茜草茎
- 香叶根
- 茵陈
- 石黄连
- 南藤
- 河豚子
- 酸藤木
- 沉香
- 大山玄参
- 揉白叶
- 裂叶堇菜
- 延羽卵果蕨
- 马缨杜鹃
- 胡桃花
- 井边草
- 鹅绒藤
- 小岩白菜
- 蒲葵子
- 牡荆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