臭山牛蒡
《中华本草》:臭山牛蒡
拼音注音
Chòu Shān Niú Bànɡ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山牛蒡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nurus deltoides (Ait.) Nadai [Ono-pordum deltoides Ait;Synurus pungens (Franch.et Sav.) Ki-tam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全草切段晒干,花阴干,种子晒干。
原形态
山牛蒡 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cm。根状茎粗。茎直立,单生,多少被蛛丝状毛,上部稍分枝。基生叶花期枯萎,下部叶有长柄,柄长达34cm,有狭翼;叶片心形、卵形或卵状矩圆形,先端尖,基部稍呈戟形,不分裂,长10-26cm,宽12-20cm,边缘呈不规则缺刻状齿,上面有短毛,下面密生发白色毡毛;上部叶有短柄至无叶柄,披针形;全部叶两面异色,上面绿色,粗糙,有多细胞节毛,下面灰白色,被密厚绒毛。头状花序大,下垂,单生于茎顶;总苞球形,直径3-6cm,总苞片多层,带紫色,被蛛丝状毛,条状披针形,锐尖,宽1.5mm,外层短;花冠筒状,紫红色,长约2.5cm,筒部比檐部短,花冠裂片不等大,三角形,长达3mm,全部小花为两性。瘦果长椭圆形,浅褐色,长7mm,宽约2mm,先端截形,有果缘;冠毛淡褐色,多层,不等长,向内层渐长,长1.5-2cm,基部连合成环,整体脱落;冠毛刚毛糙毛状。花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50-2200m的山坡林缘、林下或草甸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中及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凉;小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散结。主感冒;咳嗽;瘰疬;妇女炎症腹痛;带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0-9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葱实
- 水葫芦七
- 栀子叶
- 红毛野海棠
- 斑竹根
- 白猪栗
- 波斯菊
- 五托莲
- 山羊油
- 庐山石韦
- 草地早熟禾
- 虫牙药
- 藏菖蒲
- 虫笋
- 虫实
- 虫白蜡
- 蚕豆茎
- 蚕豆花
- 蚕豆叶
- 豺肉
- 蝉花
- 短柄南蛇藤果
- 粳米泔
- 金腰
- 黄花仔
- 树腰子
- 石笔海胆
- 毛黄堇
- 菊三七
- 西瓜霜
- 红枫荷
- 刺竹笋
- 山大刀
- 菅
- 毛车藤
- 鹤骨
- 蟾头
- 栗毛球
- 斑鸠
- 簕欓
- 酒
- 竻慈姑
- 海蛇
- 双剪菜
- 榼藤子
- 肾经草
- 草木王
- 柏树果
- 河蚌
- 香榧草
- 土砂仁
- 梨
- 红地榆
- 黑草
- 地瓜藤
- 锅铲叶
- 红接骨草
- 一匹草
- 董棕粉
- 蒟酱
- 地精草
- 野菰
- 杏叶
- 燕窠土
- 土半夏
- 吐烟花
- 地锦草
- 齿叶橐吾
- 新疆一支蒿
- 石柑子
- 乌榄核
- 使君子根
- 蒲黄
- 破布叶
- 三棱草
- 黄花香
- 异木患
- 橘皮
- 鱼鳔
- 钻地风
- 大叶子
- 海狸香
- 黄葵
- 鹿仙草
- 过江龙
- 草灵脂
- 芭蕉叶
- 红牛尾七
- 海龙
- 白毛鹿茸草
- 玄精石
- 骆驼脂
- 绣球花
- 乌脚枪
- 独行千里
- 黄山梅
- 蛤蟆草
- 胡枝子
- 豺皮樟
- 豺皮樟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