臭山牛蒡
《中华本草》:臭山牛蒡
拼音注音
Chòu Shān Niú Bànɡ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山牛蒡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nurus deltoides (Ait.) Nadai [Ono-pordum deltoides Ait;Synurus pungens (Franch.et Sav.) Ki-tam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全草切段晒干,花阴干,种子晒干。
原形态
山牛蒡 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cm。根状茎粗。茎直立,单生,多少被蛛丝状毛,上部稍分枝。基生叶花期枯萎,下部叶有长柄,柄长达34cm,有狭翼;叶片心形、卵形或卵状矩圆形,先端尖,基部稍呈戟形,不分裂,长10-26cm,宽12-20cm,边缘呈不规则缺刻状齿,上面有短毛,下面密生发白色毡毛;上部叶有短柄至无叶柄,披针形;全部叶两面异色,上面绿色,粗糙,有多细胞节毛,下面灰白色,被密厚绒毛。头状花序大,下垂,单生于茎顶;总苞球形,直径3-6cm,总苞片多层,带紫色,被蛛丝状毛,条状披针形,锐尖,宽1.5mm,外层短;花冠筒状,紫红色,长约2.5cm,筒部比檐部短,花冠裂片不等大,三角形,长达3mm,全部小花为两性。瘦果长椭圆形,浅褐色,长7mm,宽约2mm,先端截形,有果缘;冠毛淡褐色,多层,不等长,向内层渐长,长1.5-2cm,基部连合成环,整体脱落;冠毛刚毛糙毛状。花果期6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50-2200m的山坡林缘、林下或草甸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中及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凉;小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散结。主感冒;咳嗽;瘰疬;妇女炎症腹痛;带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0-9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兔脑
- 海鹞鱼肝
- 上石田螺
- 走马风
- 驴蹄
- 紫金牛根
- 塔黄
- 李
- 毒箭羊角拗
- 海蚯蚓
- 过江藤
- 风箱树花
- 球核荚蒾
- 邪蒿
- 虾蟆
- 昙花茎
- 高粱泡叶
- 丝瓜子
- 牵牛子
- 小杉藻
- 野鹅脚板
- 黄颡鱼颊骨
- 土玉桂
- 血见愁
- 石床
- 马骨
- 南烛
- 芝麻壳
- 刺齿凤尾蕨
- 酸枣肉
- 黄桷树根疙瘩
- 黑面叶
- 连香树
- 鬼盖
- 舞草
- 无患子皮
- 山核桃皮
- 赤铜屑
- 铃铃草
- 牛耳草
- 多裂委陵菜
- 岩青兰
- 大木通
- 苏铁根
- 鸡嗉子花
- 列当
- 斑鸠占
- 锡叶藤
- 向日葵壳
- 鸡雪莲
- 八角莲
- 红皮
- 接骨草
- 九节茶
- 蓝猪耳
- 石笔海胆
- 管仲
- 地梅子
- 蓝靛
- 土当归
- 橘叶巴戟
- 华清香藤
- 椴树
- 芭蕉花
- 野鸦椿花
- 铃兰
- 莲座蓟
- 丁香根
- 白石榴根
- 竹卷心
- 紫云英
- 枣叶
- 糖橘红
- 走马胎
- 龟肉
- 紫色翼萼
- 雪药
- 小雪人参
- 四块瓦
- 锥栗果壳
- 瓢瓜
- 景天花
- 虫豆柴
- 宜昌荚蒾叶
- 四季海棠
- 玉竹
- 野苜蓿
- 长梗千里光
- 山芹
- 蜈蚣草根
- 烧伤藤
- 蟛蜞菊
- 双肾参
- 青蒿露
- 川木香
- 白椴
- 接筋草
- 禾秆蹄盖蕨
- 越南樟皮
- 矩形叶鼠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