豺皮樟
《中华本草》:豺皮樟
拼音注音
Chái Pí Zhānɡ
别名
过山香、山桂、山肉桂、脆脆香、豺皮黄肉楠、大灰木、白叶仔、白柴、香叶子、硬钉树、假面果、啫喳木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豺皮樟的根及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tsea rotundifolia Hemsl.var.oblongifolia(Nees)Allen[L.chinensis Bl.;Actinodaphne chinensis Nees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阴干。
原形态
豺皮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5m。树皮灰褐色。叶互生;叶柄长4-6.8cm,密被褐色长柔毛;叶片革质,倒卵状长圆形,长3-7cm,宽1.5-3cm,先端钝或短渐尖,上面有光泽,下面带苍白色,羽状脉,侧脉每边6-8条,中脉在下面明显凸起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伞形花序腋生或节间生,总花梗及花梗不明显;花被片6,长约2cm,有稀疏柔毛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,均内向瓣裂。果实球形,直径约6mm,近无柄,初时红色,熟时黑色。花期8-9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山灌木丛、疏林或丘陵地带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脂肪油63.80%,叶、果含芳香油;根含生物碱、酚类、氨基酸;叶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、糖类等。
性味
辛;温
归经
肝;胃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止痛;祛风湿。主胃痛;腹痛;痢疾;腹泻;痛经;风湿痹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或浸酒服。
注意
病因风热者禁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豺皮樟
拼音注音
Chái Pí Zhānɡ
别名
大灰木、百叶仔、白柴、香叶子
来源
樟科黄肉楠属(六驳属)植物豺皮黄肉楠Actinodaphne chinensis (Blume) Nees[Litsea rotundifolia (Nees) Hemsl. var. oblongifolia (Nees) Allen],以根入药。全年可采,洗净阴干。
性味
辛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行气止痛,活血通经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腰腿痛,跌打损伤,痛经,胃痛,腹泻,水肿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水煎或泡酒分2次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川滇大黄土
- 藏紫菀
- 臭菘种子
- 川桐皮
- 穿地龙
- 臭菘叶
- 草鞋青
- 苦蘵果实
- 石菖蒲花
- 箭杆七
- 金星草
- 鞭叶耳蕨
- 丝瓜叶
- 实葫芦
- 楮实
- 鸡脚草乌
- 茶叶
- 藏荆芥
- 垂花胡枝子
- 菜板
- 樗叶花椒
- 穿肠草
- 翠鸟
- 臭辣树
- 草地早熟禾
- 慈乌
- 春尖油
- 船盔乌头
- 石莲子
- 茶花
- 草藤乌
- 草豆蔻
- 莼
- 葱汁
- 春不见
- 柴胡
- 橙子皮
- 草灵脂
- 草菇
- 川西小黄菊
- 川麻黄
- 菜头肾
- 柴厚朴
- 蛏肉
- 秤杆升麻
- 穿耳菝葜
- 川白苞芹
- 菜豆树
- 豺皮
- 赤小豆
- 穿破石
- 糙叶树
- 臭山羊
- 川明参
- 草血竭
- 楮实子
- 残槁蔃
- 秤钩风
- 穿石藤
- 臭冷杉
- 莿(木冬)
- 朝鲜崖柏
- 蛏壳
- 楮头红
- 秤杆草
- 粗皮松萝
- 苍白秤钩风
- 草蚂蚱莲
- 川防风
- 藏茴香
- 楮树白皮
- 宜梧
- 糙叶五加
- 翅柄蓼
- 臭菘
- 草地黄芩
- 椿白皮
- 茶油
- 草蜘蛛
- 莼菜
- 脆骨风
- 草本三角枫
- 草金杉
- 葱白
- 蝉翼藤
- 常山
- 常春油麻藤
- 豉虫
- 粗皮蛙
- 臭茉莉叶
- 崇澍蕨
- 雪猪肉
- 粗叶悬钩子
- 臭李皮
- 杨梅根
- 臭黄荆
- 沉香
- 粗叶木
- 粗榧子
- 翅子木